2018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
文化传承是这次广东视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开平的诸如泮村灯会、开平灰塑
等一些极具代表性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
泮村舞灯
这是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水口泮村灯会,也是目前开平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会中最令人瞩目的花灯是用竹篾、彩纸等人工制作而成,工序复杂,工艺精细考究,独具一格,凝聚了泮村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情感。
邝国强是花灯匠人、泮村灯会第三代传承人,对于80多岁高龄的他来讲,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为灯会再做多少个花灯。为了使泮村灯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开平市制定了长期的保护、发展规划:如成立“泮村灯会”历史研究会,对老艺人和传承人的各种权益给予保护;编辑出版《泮村灯会》一书;在泮村小学开设“花灯制作培训班”;市有关部门多次慰问邝国强;去年,在开平市文化和旅游部的见证下,邝国强正式把这门技艺传授给儿子邝活发。
打造“非遗”五大平台
开平是全国著名侨乡,几百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创新,积淀了丰厚、多彩的侨乡历史文化,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在今天的方言、习俗、艺术、工艺、观念等方面依然得以保留和体现。为了进一步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本地的历史文脉,开平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机制,创新“非遗”保护与传承机制,打造五大平台。
1.打造“非遗”模式创新平台
建立整体性保护体系,实施保护名录、传承人与传承基地相衔接“三位一体”协同保护的“非遗”保护模式。健全名录保护体系,建立全市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成功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
2.打造“非遗”机制保障平台
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成立开平市“非遗”保护中心,健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完善各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落实“非遗”普查制度,开展日常“非遗”资源普查,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记录,建立全市“非遗”资源档案;完善“非遗”认定机制,采用专业部门普查、专家评审、入户访谈和政府确认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落实评定机制;深化保障机制,将“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
3.打造“非遗”保护体系平台
建立以市级展示馆为龙头,以传习所、传习点为支撑,“非遗”特色小镇为依托的“非遗”设施网络。开平市文化馆(传统音乐“开平民歌”)被评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强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打造集“保护保存、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于一身的专业“非遗”展馆;积极推进“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建设,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扶持建立“泮村灯会”等33个“非遗”项目传习所;加强“非遗”特色小镇建设,扶持发展马冈镇的马冈鹅、马冈竹器及马冈濑粉,金鸡镇的开平灰塑、长沙镇的网墟、赤坎镇的舞火龙、百合镇的舞草龙等,打造“一镇一‘非遗’特色”。
4.打造“非遗”活化传承平台
结合文艺作品,推动“非遗”创作性传承,以“开平民歌”形式开展系列文艺创作活动,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非遗”品牌化传承,开展开平灰塑和壁画研究,促进开平碉楼维修保护;结合旅游产业,推动“非遗”生产性传承,组织镇濠泥鸡、金声狮鼓等“非遗”项目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文创产品;结合科技手段,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承,建立“非遗”主题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创办“开平碉楼趣寻堡”数字化展示平台。
5.打造“非遗”宣传推广平台
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保护意识。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举办“非遗”展演、“非遗”墟市、“非遗”讲座等活动,面向群众、学生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加大“非遗”传承力度。
经过政府有关部门与传承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泮村灯会、金声狮鼓制作技艺、开平民歌、镇濠泥鸡、开平灰塑等33个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进入国家或省、江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