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的桥梁
本市(县)最古老的桥梁是明朝成化中期修建的水口书厦桥;明朝末年修建的塘口鹅寮桥和月山许屋虎尾桥。
最早最重要的交通驿站
本市(县)建县初,最重要的交通点是蚬冈驿和独鹤驿。蚬冈驿站通恩平阳江,独鹤驿通新兴、肇庆。现已废。
最著名的石桥
本市(县)最著名的石桥是座落在赤水圩东面的十七驳桥。桥长70.53米,宽1.33米,高4米,9个桥墩,全桥共用51块花岗岩石板并列。相传是120多年前赤水的客家人所建。
最早的交通渡口
开平建县后,最早(1673年)的交通渡口有4个,即丁庙渡、长沙渡、新埠渡、水口渡。
最长的县内航线
本市(县)水运十分方便,可以通航的航线达205公里,其中航线最长的是三埠至义兴线,全长39公里。
最早的汽船拖渡
本市(县)最早使用汽船拖渡是清光绪(1881-1902)年间,当时水路交通发达,已有长沙渡通航广州、香港、澳门、佛山、江门等地,每日都有汽轮拖渡开航。
最早航行长沙至广州花尾酒
本市(县)最早航行长沙到广州花尾渡是1889年,当时是用轮船拖引大渡船。始办人是张崇郁。
最早的交通建设
本市(县)最早进行交通建设是民国2年(1913年)11月,知县龙志泽等前往香港与本县港商商议建桥筑路,后相继进行则量。1924年4月13日正式开始修筑捕属公路(苍城至马山),两年建成,这是本县第一条公路。
最早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
本市(县)最早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是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商办的小电船开始航行于长沙、赤坎之间,后来又由赤坎上溯蚬冈等地。
最早由私人集股建筑的公路
本市(县)最早由私人集股建筑的公路是捕属公路。始筑于1924年,完成于1929年,全长71华里。东由苍城至马山,西由苍城至鹤洲。
最早有飞机升降
本市(县)最早有飞机升降的时间是1925年11月9日,由飞行员兼代队长关荣(开平驼驮人)和飞行员张爱同(羊路人)驾机降落赤坎河南洲,翌日在绕飞一周后飞走。
最早用电船载人过河
本市(县)三埠,最早用电船载人过河是1930年8日。由商人李锡集资组织的台开电船公司开始的,共有电船三艘,专接新昌、长沙、荻海的来往过客,每艘可载客50人。
最多公路桥的公路
最多公路桥的公路是长沙至水口的公路。这条14公里的公路,共有桥梁十座,计有幕沙桥、幕村桥、运河桥、运河桥、冲奕桥、神冲桥、振华桥、新溪桥、寺前桥、单水口桥、水口旱桥。
最多避雨亭的公路 最多避雨亭的公路是长沙至水口公路。共建有避雨亭13个,计有:义祠亭、达道亭、南亭、昌一亭、翼然亭、振齐亭、北亭、新溪亭、瑞雨亭、风采亭、冯谢亭、矮仔亭、龙塘亭。这些避雨亭,在扩建广湛公路时已毁。
最早由华侨集资兴建的铁桥
本市(县)最早由华侨集资兴建的侨梁是合山铁桥。这桥全长67米,宽9.5米,座落于蚬冈合山,1934年底建成。工程师是本县人黄勒庸。
交通最发达的1935年
建国前,本市(县),交通最发达的是1935年。当年11月统计,全县有26条公路通车,全程667华里,水路有潭江航道,从水口直达金鸡、赤水,交通方便,为全省第一。
最早的公路两旁植树规定
本市(县)由政府提出公路两旁植树是1936年2月份,规定全县所有公路两旁都要植树,每隔一丈五尺或一丈植树一棵。是年,每个行车公司最少要植树一千棵,逐年增植。
最大与最小规模的私营行车公司
本市(县)1946年至1952年2月,全县共有9家经营行车公司。其中最大规模的是百赤茅(行车线赤坎至义兴)公路胜利行车公司,有客车10辆,职工70人。最小是桥沙公路行车公司,只有客车2辆,职工2名。
最早航行于三埠至香港的客轮
本市(县)最早航行于一埠、香港的客轮是文星客轮,启航于1948年9月28日。
最早的空中航机
本市(县)的空中航机是三埠至广州的航机。1949年8月21日,由当时中国航空公司经营,飞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制造的小型水机,水上机场设在新昌尾即今氮肥厂附近的潭江河面上,建国前夕歇业。
最早成立的公路修筑委员会
本市(县)1950年11月3日,成立开平县公路修筑委员会。即筹备修复开鹤及四九黄村公路,全长32公里。
最早组成统一的县行车公司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组成统一的县行车公司,1952年2月,由县各行车公司(私营)统一组织起来的开平县行车公司成立。参加该公司的有:沙水、沙赤、百赤茅、苍长、东滘龙、赤九、沙炎白、那同、桥沙等9个私营公司。
最多航行三埠至广州的轮渡
建国后,本市(县)三埠至广州航运很发达,最多时有轮渡8艘,每天对开4艘,计有:新联和渡、新联泰渡、新兴利渡、新发利渡、新昌利渡、大华安渡、鸿记度、新合和渡。
最早使用解放牌汽车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使用解放牌汽车是开平汽车站,是1957年6月由广东省交通厅分配的。
最早建成的一座浮桥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建成的一座浮桥是新昌荻海的荻新浮桥。该桥于1957年7月5日动工架修,全桥用木船27艘,桥长125米,宽4.5米,于同年9月15日竣工使用。
最长的浮桥
本市(县)最长的浮桥是1958年5月12日动工兴建,于同年6月9日竣工的长新浮桥(潭江大桥的前身),桥由木船排成,上加板块,全长320米。
最早建成的镇级潭江大桥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建成的镇级浮桥是赤坎潭江大桥(赤坎镇至牛眠沙)。该桥全长300多公尺,其中有48公尺是浮桥,桥面3公尺,两边桥头可通船只,于1958年底开工,1959年上半年建成。现该桥已全用水泥钢筋建成。
最早的浅水拖轮
本市(县)最早试制浅水拖轮是1955年4月25日,该浅水拖轮是三埠镇造船合作社试制的。该轮吃水仅30公分,是浅水带最好的交通工具。
最严重的一次水毁公路
建国后,本市(县),最严重的一次水毁公路是1956年5月间,广湛线长沙至水口路段,全长14公里大反底,致使交通时断时续。养路部门调集职工30多人,雇请临工400多人进行抢修,经半年多抢修方能恢复正常行车。
最早最大的水坭船
本市(县)最早、最大的水坭船是于1971年下水航行的,为140吨级,是县水上公社水泥造船厂设计制造的。
建国后,最早从三埠直航香港的客轮
1985年2月15日,本市(县)三埠直航香港的“金山湖”号客轮是日投入营运。全船设150个座位,有大型的空气调节设备。
我市(县)荣获交通建设最高称号
1991年3月,本市(县)首次荣获广东省“七五”交通建设先进县的称号。省人民政府发了奖牌及“筑路建桥、造福人民”的奖杯。
本市(县)最具规模的双立交大桥
1992年10月15日,本市(县)首座双立交大桥建成。名叫“开平大桥”,从长沙横跨潭江直到新昌,全长1041米,其中桥长736.6米,引道长277.47米,主桥由3孔单片杆拱组成。该大桥是本县土木工程公司承建的。
最早有邮政的年代
本市(县)最早有邮政(当时叫邮铺)传递信件的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先由长沙、水口、赤坎等圩镇开设邮箱(叫大清邮政代办),这是本县现代邮政之始,以后发展成为邮政局。
最早使用军用电话线路
本市(县)最早使用军用电话线路是1924年6月,线路是由长沙至苍城,通新兴与恩平。
最早架设电话的圩镇
本市(县)最早架设电话的圩镇是赤坎镇。1929年7月由商民司徒俊球等人创办灵通电话公司(总局)开始的。1930年3月在长沙设分局,1931年3月在水口设分局。
最早的开放国际电报
1929年(民国十八年)冬,本市(县)开放国际电报。电报局设在新昌。稍后,在赤坎、水口、苍城设立电报收发处。
最早的邮政局电信局电话所合并
1951年10月,本市(县)邮政局、电信局、电话所合并为新昌邮电局。1952年7月开平县与三埠镇合并,新昌邮电局改名为开平县邮电局。
最早开放国际电话业务
1973年,本市(县)开放国际电话业务,采用卫星电话,声音清晰。
最早使用自动电话
1980年9月13日,县城三埠镇首次使用自动电话,稍后水口区农村自动电话开通,为江门市7县农村实现自动电话之首。
相关附件:
最古的桥梁
本市(县)最古老的桥梁是明朝成化中期修建的水口书厦桥;明朝末年修建的塘口鹅寮桥和月山许屋虎尾桥。
最早最重要的交通驿站
本市(县)建县初,最重要的交通点是蚬冈驿和独鹤驿。蚬冈驿站通恩平阳江,独鹤驿通新兴、肇庆。现已废。
最著名的石桥
本市(县)最著名的石桥是座落在赤水圩东面的十七驳桥。桥长70.53米,宽1.33米,高4米,9个桥墩,全桥共用51块花岗岩石板并列。相传是120多年前赤水的客家人所建。
最早的交通渡口
开平建县后,最早(1673年)的交通渡口有4个,即丁庙渡、长沙渡、新埠渡、水口渡。
最长的县内航线
本市(县)水运十分方便,可以通航的航线达205公里,其中航线最长的是三埠至义兴线,全长39公里。
最早的汽船拖渡
本市(县)最早使用汽船拖渡是清光绪(1881-1902)年间,当时水路交通发达,已有长沙渡通航广州、香港、澳门、佛山、江门等地,每日都有汽轮拖渡开航。
最早航行长沙至广州花尾酒
本市(县)最早航行长沙到广州花尾渡是1889年,当时是用轮船拖引大渡船。始办人是张崇郁。
最早的交通建设
本市(县)最早进行交通建设是民国2年(1913年)11月,知县龙志泽等前往香港与本县港商商议建桥筑路,后相继进行则量。1924年4月13日正式开始修筑捕属公路(苍城至马山),两年建成,这是本县第一条公路。
最早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
本市(县)最早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是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商办的小电船开始航行于长沙、赤坎之间,后来又由赤坎上溯蚬冈等地。
最早由私人集股建筑的公路
本市(县)最早由私人集股建筑的公路是捕属公路。始筑于1924年,完成于1929年,全长71华里。东由苍城至马山,西由苍城至鹤洲。
最早有飞机升降
本市(县)最早有飞机升降的时间是1925年11月9日,由飞行员兼代队长关荣(开平驼驮人)和飞行员张爱同(羊路人)驾机降落赤坎河南洲,翌日在绕飞一周后飞走。
最早用电船载人过河
本市(县)三埠,最早用电船载人过河是1930年8日。由商人李锡集资组织的台开电船公司开始的,共有电船三艘,专接新昌、长沙、荻海的来往过客,每艘可载客50人。
最多公路桥的公路
最多公路桥的公路是长沙至水口的公路。这条14公里的公路,共有桥梁十座,计有幕沙桥、幕村桥、运河桥、运河桥、冲奕桥、神冲桥、振华桥、新溪桥、寺前桥、单水口桥、水口旱桥。
最多避雨亭的公路 最多避雨亭的公路是长沙至水口公路。共建有避雨亭13个,计有:义祠亭、达道亭、南亭、昌一亭、翼然亭、振齐亭、北亭、新溪亭、瑞雨亭、风采亭、冯谢亭、矮仔亭、龙塘亭。这些避雨亭,在扩建广湛公路时已毁。
最早由华侨集资兴建的铁桥
本市(县)最早由华侨集资兴建的侨梁是合山铁桥。这桥全长67米,宽9.5米,座落于蚬冈合山,1934年底建成。工程师是本县人黄勒庸。
交通最发达的1935年
建国前,本市(县),交通最发达的是1935年。当年11月统计,全县有26条公路通车,全程667华里,水路有潭江航道,从水口直达金鸡、赤水,交通方便,为全省第一。
最早的公路两旁植树规定
本市(县)由政府提出公路两旁植树是1936年2月份,规定全县所有公路两旁都要植树,每隔一丈五尺或一丈植树一棵。是年,每个行车公司最少要植树一千棵,逐年增植。
最大与最小规模的私营行车公司
本市(县)1946年至1952年2月,全县共有9家经营行车公司。其中最大规模的是百赤茅(行车线赤坎至义兴)公路胜利行车公司,有客车10辆,职工70人。最小是桥沙公路行车公司,只有客车2辆,职工2名。
最早航行于三埠至香港的客轮
本市(县)最早航行于一埠、香港的客轮是文星客轮,启航于1948年9月28日。
最早的空中航机
本市(县)的空中航机是三埠至广州的航机。1949年8月21日,由当时中国航空公司经营,飞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制造的小型水机,水上机场设在新昌尾即今氮肥厂附近的潭江河面上,建国前夕歇业。
最早成立的公路修筑委员会
本市(县)1950年11月3日,成立开平县公路修筑委员会。即筹备修复开鹤及四九黄村公路,全长32公里。
最早组成统一的县行车公司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组成统一的县行车公司,1952年2月,由县各行车公司(私营)统一组织起来的开平县行车公司成立。参加该公司的有:沙水、沙赤、百赤茅、苍长、东滘龙、赤九、沙炎白、那同、桥沙等9个私营公司。
最多航行三埠至广州的轮渡
建国后,本市(县)三埠至广州航运很发达,最多时有轮渡8艘,每天对开4艘,计有:新联和渡、新联泰渡、新兴利渡、新发利渡、新昌利渡、大华安渡、鸿记度、新合和渡。
最早使用解放牌汽车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使用解放牌汽车是开平汽车站,是1957年6月由广东省交通厅分配的。
最早建成的一座浮桥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建成的一座浮桥是新昌荻海的荻新浮桥。该桥于1957年7月5日动工架修,全桥用木船27艘,桥长125米,宽4.5米,于同年9月15日竣工使用。
最长的浮桥
本市(县)最长的浮桥是1958年5月12日动工兴建,于同年6月9日竣工的长新浮桥(潭江大桥的前身),桥由木船排成,上加板块,全长320米。
最早建成的镇级潭江大桥
建国后,本市(县)最早建成的镇级浮桥是赤坎潭江大桥(赤坎镇至牛眠沙)。该桥全长300多公尺,其中有48公尺是浮桥,桥面3公尺,两边桥头可通船只,于1958年底开工,1959年上半年建成。现该桥已全用水泥钢筋建成。
最早的浅水拖轮
本市(县)最早试制浅水拖轮是1955年4月25日,该浅水拖轮是三埠镇造船合作社试制的。该轮吃水仅30公分,是浅水带最好的交通工具。
最严重的一次水毁公路
建国后,本市(县),最严重的一次水毁公路是1956年5月间,广湛线长沙至水口路段,全长14公里大反底,致使交通时断时续。养路部门调集职工30多人,雇请临工400多人进行抢修,经半年多抢修方能恢复正常行车。
最早最大的水坭船
本市(县)最早、最大的水坭船是于1971年下水航行的,为140吨级,是县水上公社水泥造船厂设计制造的。
建国后,最早从三埠直航香港的客轮
1985年2月15日,本市(县)三埠直航香港的“金山湖”号客轮是日投入营运。全船设150个座位,有大型的空气调节设备。
我市(县)荣获交通建设最高称号
1991年3月,本市(县)首次荣获广东省“七五”交通建设先进县的称号。省人民政府发了奖牌及“筑路建桥、造福人民”的奖杯。
本市(县)最具规模的双立交大桥
1992年10月15日,本市(县)首座双立交大桥建成。名叫“开平大桥”,从长沙横跨潭江直到新昌,全长1041米,其中桥长736.6米,引道长277.47米,主桥由3孔单片杆拱组成。该大桥是本县土木工程公司承建的。
最早有邮政的年代
本市(县)最早有邮政(当时叫邮铺)传递信件的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先由长沙、水口、赤坎等圩镇开设邮箱(叫大清邮政代办),这是本县现代邮政之始,以后发展成为邮政局。
最早使用军用电话线路
本市(县)最早使用军用电话线路是1924年6月,线路是由长沙至苍城,通新兴与恩平。
最早架设电话的圩镇
本市(县)最早架设电话的圩镇是赤坎镇。1929年7月由商民司徒俊球等人创办灵通电话公司(总局)开始的。1930年3月在长沙设分局,1931年3月在水口设分局。
最早的开放国际电报
1929年(民国十八年)冬,本市(县)开放国际电报。电报局设在新昌。稍后,在赤坎、水口、苍城设立电报收发处。
最早的邮政局电信局电话所合并
1951年10月,本市(县)邮政局、电信局、电话所合并为新昌邮电局。1952年7月开平县与三埠镇合并,新昌邮电局改名为开平县邮电局。
最早开放国际电话业务
1973年,本市(县)开放国际电话业务,采用卫星电话,声音清晰。
最早使用自动电话
1980年9月13日,县城三埠镇首次使用自动电话,稍后水口区农村自动电话开通,为江门市7县农村实现自动电话之首。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