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关注我们:
    • 搜索
  • 繁体版   |  无障碍  |  关怀版  |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开平市政府网 > 开平风采 > 历史文化 > 文化艺术
碉楼申遗为乡土建筑保护树立风向标
撰写时间:2007-06-29
来源: 48011
打印
【字体:

相关附件: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
 版权所有:开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编号: 粤ICP备05079694号  网站标识码:4407830003  粤公网安备; 44078302000116
开平市政府网公众号
开平发布政务微博
政务服务
政务互动
碉楼申遗为乡土建筑保护树立风向标
撰写时间:2007-06-29
来源: 48011

相关附件:

 作为2007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引起了国内外对于中国古民居保护的关注。有关专家表示,开平碉楼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乡土建筑保护具有风向标意义。

  从2001年我国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包括开平碉楼在内的乡土建筑陆续入选。与目前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一样,中国也正日益重视对乡土建筑的保护。

  开平市碉楼研究所专家谭金花说,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解,认为只有像故宫、兵马俑那种气势磅礴的文化遗产才需要保护,才值得研究。事实上,乡村文化与皇朝文化一样重要,乡村文化是生活的文化,与民众息息相关。

  谭金花说,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国际遗产专家开始把人与环境、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放在首位,把关注点转移到“活”的文化遗产上。“开平碉楼与村落”恰恰展示了近代华侨思想和生活的演变过程。

  碉楼文化研究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文化多样性,开平碉楼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开平碉楼是在吸收当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优势,最后融合出一种中西合璧的优秀文化遗产。

  专家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在“开平碉楼与村落”里找到借鉴。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与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协调。环境是开平碉楼很重要的价值,碉楼与周边田园、竹林、山峦、河流、池塘、榕树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景观,保持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重点关注散落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有关专家表示,在中国加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和“正在使用着的活的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开平碉楼代表中国“申遗”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开平首创“产权不变、政府代管”模式保护文物

  目前,广东开平碉楼建造者的后人大多旅居海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对碉楼进行保护、整治和开发,当地政府首创了“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管理模式,即碉楼的产权不变,由业主委托政府进行维修和管理。

  立园后人谢龙海12岁就离家去了美国,60多年来从没有回过开平。2002年,当地政府邀请谢龙海回家看看,他以为立园一定已经破败、脏乱不堪。当他看到老屋在政府的无偿整治下,不仅保护完好,而且被修葺一新时,当即表示愿意无条件托管立园,第一个与开平市政府办理了托管手续。

  得知“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很多华侨主动提出将家乡的碉楼和祖居交由政府代管,还有不少华侨捐款支持碉楼的维修工作。

  据介绍,“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项目涉及到的四个申报点内的44座碉楼,有33座碉楼业主与政府办理了托管手续。碉楼业主们把碉楼交到政府手中后,政府就当起了“管家”的角色,不仅负责管理好碉楼,还让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回家”,对碉楼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葺,整治周边环境,配套完善相关设施。

  破解碉楼“遗梦”的困局

  每天清晨,广东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村民方勤志都步行到村里那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碉楼——“铭石楼”,然后像尊“守护神”般端坐在门口,注视着进出老房子的人们。

  在开平,类似“铭石楼”的碉楼建筑有1833座。从小对此司空见惯的方勤志,看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脸上常浮现出笑容。不过,一旦发现有人试图在墙上涂鸦或者乱动屋里的摆设,他便会毫不客气地冲过去制止。

  曾经寂寥破败的老房子,这两年突然成了“国宝”。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将作为2007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进行表决。

  “申遗”就像一只巨手,在将开平碉楼进一步推向世人的同时,也带走了这里以往的深邃与恬静。

  被消解的“诗意”

  位于广东西南部的开平,是著名的华侨之乡。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排华政策迫使当地华侨纷纷回乡起房建屋,由此建成一大批防卫和居住功能为一体,中西风格融合的独特建筑。绿野、碧水、老屋,后来逐渐人去楼空的风雨碉楼,历经多年沉淀成一段富有诗意的历史遗梦。

  2000年以前,知道开平的观光客还寥寥无几,真正令碉楼声名鹊起的是旅游“背包族”们。前来这里的人们几乎无不被碉楼的特异文化和优美造型所震动,他们在网上狂热粘贴的照片吸引了大量“驴友”。

  2000年,开平政府启动了申遗项目,开始有组织地整治、清理、规划和宣传。随着申遗的升温,最终,主流旅行社也将目光投向这片曾名不见经传的乡村。

  申遗成功,对当地来说就意味着加入了高端旅游俱乐部。以往申报城市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知名度迅速提高,旅游及相关产业极大发展。目前,这一效应在开平也已开始显露。

  据介绍,2000年以前来这里的游客零零星星,后来每年达到三四十万,最近两年,每年都以20%到50%的增幅上升,而自力村自从2003年对外开放后,已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

  以往清静安宁的“世外桃源”,开始变得躁动不安。

  首先是宾馆建设热。不少酒店从内到外重新包装,很多闲置的房屋也被改造成宾馆开门迎客。仅2006年以来,开平市新建和扩建的酒店和旅馆就达几十家。

  当地一些宾馆的老板很高兴,因为开平旅馆业的住房率不断提高,今年更是达到了历年之最,大概到了八成。“碉楼一旦申遗成功,旅游热度一定会更高。”

  这里的村民也在纷纷改变着惯有的生活方式。原本务农为主的方勤志说,自从开平碉楼申遗后,他就成了“铭石楼”的管理员,“每个月可以拿到几百元工资。”

  记者在自力村看到,一些村民在家门口摆上小摊做生意,把自家种的特产和制作的手工艺品放在村中摆卖。有的村民家门口挂起了牌子,开始叫卖城里人喜欢的“农家饭”。

  开平,隔世的宁静已渐行渐远。

  开发与保护:勉力持衡的天平

  速升温的旅游,使碉楼出现了不堪重负的迹象。几年前,碉楼曾因游客太多而导致墙体被破损乃至开裂,一些游客参观碉楼时乱摸文物,甚至还出现过文物被盗现象。

  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开平市委宣传部长黄继烨说,对于开平碉楼,首先是保护,其次才是开发利用。他说,碉楼楼体较小,年代也比较久远,容纳不了太多人同时参观。为防止破坏碉楼的现象再发生,开平市规定一幢碉楼一次最多只能让30名游客入内参观。

  同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因过度开发而受到国际社会的警告,很多人担心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后,也会重蹈丽江的覆辙。对此,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向记者表示,丽江作为一座完整的城市,所有的房子都可以用来做旅游,保护难度很大。而开平碉楼广泛散落在各个村落里,不大可能形成大规模集中开发,把碉楼和民居改成旅馆、酒吧、商业街的条件是不具备的。

  然而,另一些事实看起来却似乎并不那么乐观。据当地媒体报道,目前,开平市已经开放了自力村、立园和马降龙等碉楼主题旅游景区。为了进一步吸引游客到开平游玩并在当地过夜,有关方面现在正设法增加旅游品种,如建设赤水温泉,开发潭江夜游等,让游客除了看碉楼,还可以泡温泉、品美食、赏夜景等。

  除了建筑本身,“碉楼和村落”的整体景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也令人关注。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程建军认为,自然村落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农耕生活方式,应该是保护的重点,但他坦言,这种“活”文化保护起来难度不小。

  程建军的担忧并不多余。事实上,村民们对通过申遗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很大期许。自力村村长方洪植说,那些卖农家饭的村民在黄金周几天就有几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曾多次到当地采访的记者发现,村民们的商品意识在迅速增强,农耕文化的氛围在悄然生变,那些一向免费拍照的碉楼,如今常常被村民要求付费。

  约束与责任:申遗的核心概念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就意味着必须履行对国际社会许下的承诺,对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富有保护的责任,对自己有更大的约束。虽然开发也是必要的,但保护应该是排在首位的关键词。”开平碉楼研究专家、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关于碉楼的保护,他最担心的是客流压力,而这也是许多知名文化遗产共同面对的难题。

  张国雄说,五一黄金周时,北京故宫人流压力巨大,虽然文保部门明知应该限制客流,但是,“你能把那么多从全国各地到北京参观的游客挡在紫禁城门外吗?”他说,在著名的保护区中,九寨沟是值得推崇的标本,到那里旅游必须提前预订。不过,九寨沟只有一个入口,人流控制起来比较容易。

  事实上,开平平日的游客并不特别多,但每到黄金周,游客人数就急剧上升。“过于集中的休假制度,使文物面临不能承受之重。”张国雄说。

  对于未来碉楼和村落的保护,很多技术性措施都在规划和实施中。如开平市政府作出规定,在碉楼核心区范围内,重新兴建建筑物、栽种树木等都要经过文物部门批准;旅游设施的建设必须离核心区20公里以外;游人参观碉楼时,必须步行进村而不能开车。此外,碉楼还将设立核心区与缓冲区,鼓励村民保持原有的生活模式等。

  不过,很多专家都谈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科学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规划落实到位。

  程建军谈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要走出“先申报,后破坏”的怪圈,从根本上遏制过度商业利益的驱动,还要在文化遗产的管理体制和法律建设方面多下工夫,要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和法律不健全的现状。

  对开平碉楼保护的前景,程建军表示“无法预知”。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困惑和难题。”但他对当地政府在保护工作中的“低调”和“注重实验性探索”,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广东投入大量资金保护文化遗产

  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到全国最大的水下考古发现“南海Ⅰ号”,再到今年唯一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近年来,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保护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据介绍,“开平碉楼与村落”从2000年提出申遗至今,投入了1亿多元进行碉楼保护维修与环境整治工作,对四个申报点的碉楼进行养护性维修,并整治、改造和拆迁了碉楼周边不协调的建筑。目前,开平1833座碉楼已经全部建立了文字、图片和电脑资料数据库,并配备了300多名碉楼普查员和护理员。

  在“开平碉楼与村落”冲击“世遗”的同时,广东另一个项目也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国水闸遗址捆绑而成的“南越国遗迹”。2006年底,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后,广东在此前对遗迹保护发掘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保护规划,将5万多平方米的保护范围进行了功能分区,针对不同功能区内遗址文物保护展示的具体要求,实施相应的保护和展示方式。

  2007年,沉没在广东阳江海域的南宋沉船“南海Ⅰ号”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Ⅰ号”的打捞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海洋考古项目。

  为了打捞“南海Ⅰ号”,财政部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剩余全部由地方财政补足。为了保护和展示“南海Ⅰ号”,广东省政府又拨款约1.6亿元,在阳江海陵岛闸坡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Ⅰ号”被打捞出水后,将被整体移至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的“水晶宫”,进行考古发掘并供游人参观。(新华社广州 赖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