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捐赠相关规定、“三侨生”证明办理流程……在开平市赤坎镇护龙村的“侨之家”内,侨胞们关注的涉侨法规、政策清楚地列在墙上、印在小册子里。这是该村为侨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护龙村通过成立侨联小组、发行侨刊、主动服务等方式,与海外华侨的联系沟通愈发紧密,为侨服务工作受到各方肯定。日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护龙村“全国为侨公共服务示范单位”称号,4月初,牌匾在该村“侨之家”正式挂牌。
发行《护龙月刊》72载传递浓浓乡情
“我们村现在的居住人口有2000多人,海外侨胞则有4500多人,比本地人要多出1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亲属在国外。”据护龙村党总支书记邓仗仙介绍,该村的侨胞广泛旅居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在各个领域均有贡献。他们在海外打拼、发光发热的同时,始终心系家乡。因此,如何畅顺沟通、传递乡情,一直是护龙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前通讯不发达的时候,侨胞们联系家乡除了信件,就是通过这本《护龙月刊》了,很多老华侨都对它有很深的感情。”邓仗仙拿着最新一期的《护龙月刊》说,这本刊物创办至今已经有72年的历史了,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登载着家乡的发展情况、海内外护龙人的消息动态等。
虽然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家的沟通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但《护龙月刊》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它相当于一封‘集体家书’,许多老华侨拿到手后会反复地读,很多内容记得清清楚楚,和我们聊天时还能背出来,让人很受触动。”邓仗仙表示,这几年《护龙月刊》增加了许多有关护龙村文化历史的文学性和记录性作品,希望以此增加新生代侨胞对家乡的认同感。
成立侨联小组
多形式服务侨胞侨眷
除了坚持出版侨刊,多年来护龙村还在不断拓展为侨服务工作的各种形式,努力做到“侨有所需,我有所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护龙村就成立了侨联小组,由村委会干部担任组长,各村小组选派一名侨眷代表担任成员,由赤坎镇侨办把小组负责人的简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登记造册、统一管理指导,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发展的为侨服务网络。同时,设立“侨之家”,通过宣传栏展示、侨联小组专人服务等方式,向侨眷传递最新的涉侨政策。
“侨胞对国内的政策不了解、办事遇到困难,或是需要帮忙管理村内房屋、资产,或返乡寻亲时,我们的‘侨之家’、侨联小组都能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服务,切实维护侨胞权益。”邓仗仙表示,这些年来,护龙村帮助、服务侨胞的案例不胜枚举,为侨服务工作受到广大侨胞的肯定。“家里人”的这份热诚,也让海外侨胞们热心参与家乡建设,争相出钱出力,让护龙村取得了长足发展。
凝聚侨心争取支持
推动当地建设
村内的江南小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平最早一所由侨资全资兴建的农村学校之一。“我上学的时候,学校就教育我们要感恩侨胞们为家乡作出的贡献,努力建设家乡,这为我现在的为侨服务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和指引。”邓仗仙说。
江南小学校长关海鹏告诉记者,多年来海外侨胞先后捐建了教学楼、礼堂、运动场等设施,设立了奖教奖学金,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校建设。江南小学也不断加强与侨胞热心人士的联系,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着重发展排球项目特色教育,该校男女排球队参加各类比赛屡获殊荣。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护龙村的侨胞对家乡的捐赠超过2000万元,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道路、自来水工程、文明村建设等各项公益事业。例如,旅居加拿大的侨胞邓国栋为兴建老人活动中心大楼、江南小学等,合共捐资达400多万元;旅美侨胞邓文钿为江南小学等捐资100多万元;旅澳华侨邓祖安为兴建农村卫生站捐资20万元……此外,侨胞们还捐资在各自然村修建水泥乡道以及自来水工程、文化楼等。
“我们常常利用侨胞回乡参加公益项目、庆典活动的契机召开座谈会,向他们报告家乡的建设成就,同时提出家乡建设计划,争取侨胞支持。”邓仗仙表示,未来护龙村将继续推进为侨服务工作,加强联系沟通,并致力推动当地建设发展,凝聚侨心,增强广大侨胞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