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  
    •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赤坎镇人民政府 > 热点专题 > 精神文明建设
喜讯!赤坎新增一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日期:2023-11-13 08:45:55
来源: 本网
打印
【字体:

喜讯!

赤坎镇新增了一位

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

开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了

开平市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图片

其中,

关永衡入选

赤坎煲仔饭烹饪技艺传承人

图片

近年来,赤坎镇始终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持续不断地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下面一起来看看

赤坎镇的

江门市级和开平市(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图片

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01

赤坎煲仔饭

赤坎煲仔饭,2014年入选广东传统特色小吃称号,2021年获第二届中国(江门)好食材评选活动金奖,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开平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被列入江门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

民国初期,在开平赤坎圩从事䃼镬、箍桶、打铁、打棉胎等工作的手工艺人众多,他们挑着的担子必带上瓦煲或茶煲,方便走街串巷时一边干活一边可以做饭。这时期的瓦煲饭是手工艺人填饱肚子的一种饮食。上世纪20年代起,赤坎人用瓦煲做起饮食生意,并成为今天名扬海内外的赤坎煲仔饭。

赤坎煲仔饭沿用百年来果木柴烹饪方式,食材种类丰富,口味品种多,有黄鳝、牛肉、排骨、肉片、腊味、咸鱼、麦豆、菜果、鸡、腊鸭、秋鱼、油盐饭等;米饭选用农民自种十月晚稻米,米质软熟、爽口润滑,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欢迎,就连旅居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华侨亦对赤坎煲仔饭有着难忘的记忆。

02

护龙村舞火龙传统活动

赤坎镇护龙村委会位于开平市西南部,护龙村后依“三圭山”,前环“九曲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先祖晚景邓公到护龙开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代中期,护龙邓氏族人为了保护好这个以“龙”为名的美丽村落,创立了舞火龙习俗,表达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护龙村舞火龙传统活动于2020年4月被列入第四批开平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2月被列入第八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每年中秋,护龙村都会举行舞火龙的节庆民俗活动。村民们用稻草、竹子、榕树枝等扎成火龙,并点燃香烛插在龙身上舞火龙,进行全村巡游庆贺。

从制作“火龙”到“舞火龙”,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仪式。龙头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来制作。制作前,老人要先拜神,以示对神龙的尊重和敬仰。中秋夜傍晚时分,村民点燃香烛插在龙身上,在锣鼓声中开始“舞火龙”。火龙首先拜公堂祖先,随后进村入巷,拜全村各家各户,然后到村场巡游一圈。随后,所有“火龙”聚集在村委会门前村场,与舞狮队伍共同起舞,表演“火龙转圈圈”以此象征护龙邓族源远流长,族人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八月十六晚舞火龙,增加了一个“送龙回龙宫”的仪式。各条“火龙”在自己的村子里舞完之后,就在村里的池塘边烧掉。“真龙”烧完后,村民们就会把灰烬收藏好,寓意“真龙”虽然回去,它的恩泽仍然留在人间,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始于祈福,世代传承。一条“火龙”在赤坎护龙舞动600多年,承载的不仅是护龙儿女对美好生活、中秋团聚的不变期待,也蕴藏着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延续。

03

开平民间杂技

开平民间杂技发源于开平市赤坎镇,是在开平流传了100多年的传统民间杂技项目。开平民间杂技于2019年4月被列入第三批开平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2月被列入第八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开平民间杂技,注重以气功为基础,大多数都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绝招”。有口顶技、排球跳舞、六合棍、火流星、水流星、空中飞碗、玻璃樽跳舞、空中打蛋、钢剑刺喉、睡玻璃床胸口碎大石、缩骨术、飞砣等十多个项目。这些,都是以硬气功为基础的“真功夫”。

开平民间杂技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相对于大型杂技团来说,开平民间杂技的表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表演。同时,开平民间杂技表演运用的碗、盘、绳、棍、帽、鸡蛋等道具,都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

开平民间杂技,活跃在开平民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多年来,曾多次受邀至港澳台、美国、加拿大等地公益演出,成为开平侨乡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口”。

04

司徒浩毛笔

司徒浩毛笔是赤坎镇一项闻名远近的传统手工技艺。司徒浩毛笔精选特定区域的羊豪、狼豪等上等原料制作而成,每支笔需要经过齐、切、梳、摘等80多道工序方可制成,制作出来的毛笔集“尖、齐、圆、健”于一体。司徒浩毛笔于2008年1月被列入开平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被列入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开平在民国时期只有一间名为“广文林”的笔庄专门制造毛笔。年少时,司徒浩因家贫无钱继续读书,便到赤坎圩一间名叫“广文林”的笔庄当学徒,希望能学门手艺谋生。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后,广东著名制笔大师陈富元、何大珍等结伴来到赤坎“广文林”暂住,司徒浩把握机会向两位大师学习,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学会了制笔的各项工序,而且也学到了大师们制笔时那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掌握制笔的基本技术后,司徒浩自己开设了一间“文明笔庄”,销售自己制作的毛笔。司徒浩毛笔因其“结实耐用、真材实料”,在赤坎非常出名。解放后,司徒浩结束了笔庄生意,成了二轻文教厂的一名工人。每一届春交会,他都亲自制作毛笔参展,因产品质量好而被广东省佛山地区评为一等品。

司徒浩毛笔集“尖、圆、齐、健”四大特色,造型流畅,精美雅致,具有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笔笔锋尖利,笔形光滑,刚柔相济,是不可多得的书写佳品。当时赤坎有名的书法家司徒笑愚还以“技胜蒙恬”来赞誉他的制笔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徒浩毛笔已是名声在外,全省各地文人不断上门造访。来自各地的书画名家用司徒浩制作的毛笔创作书画作品,又赠送给他作为纪念。其中,有中山市已故书法家王侠君所题的“笔王”;有广东省政协常委、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卢有光赠诗“齐健尖圆制作精,司徒造笔显真诚,双馨德艺人称赞,誉满画坛播远名”,等等。

开平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01

赤坎大梧火龙

每年中秋节,赤坎镇灵源村委会大梧村有舞火龙的特殊习俗,由穿着统一服装的村民举着龙身,在村巷中游舞,敲响锣鼓,燃放鞭炮,龙拜社坛,热闹非凡。赤坎大梧火龙于2008年1月列入开平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大梧村是开平关族始祖荣公的故村,舞火龙的风俗是随着当年荣公南迁从中原带来的风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他们采用布、竹、绳、稻草、灯饰等材料,制作成别具一格的火龙,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信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诠释了村民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02

赤坎豆腐角

赤坎豆腐角是开平市赤坎镇一种风味小食,起源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逾百年历史,于2008年1月被列入开平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赤坎豆腐角由民国时期在赤坎镇经营小食店的居民也安氏首创。她选用优质黄豆加工而成的豆腐,切成小方块,并在豆腐块上面抹上一层用去骨鱼肉和瘦肉剁成的肉酱,肉酱上配以葱花、生粉、姜丝等材料,然后将抹有肉酱的豆腐块放入平底锅中煎煮,豆腐块煎至微黄,便可起锅食用。煎熟的豆腐角,其色黄中带白,其味香气四溢,其质外脆内酥,其食甘香可口,用以佐餐,独具风味。


相关附件: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
 版权所有:开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编号: 粤ICP备05079694号  网站标识码:4407830003  粤公网安备; 44078302000116
开平市政府网公众号
开平发布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