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 开平市赤坎镇人民政府 荣获“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先进集体”称号 据悉,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先进集体,需要在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挂牌建档、保护规划编制、修缮改造、活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同时需要满足“重视规章制度、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保障有力,在本地区本系统走在前列”等条件。 △赤坎华侨古镇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赤坎华侨古镇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 赤坎华侨古镇由上埠关族、下埠司徒氏在古镇东西两端聚居发展而成,已有371年开埠历史,拥有600多座骑楼,组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赤坎镇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直联+赤坎华侨古镇”机制,扎实做好赤坎华侨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由开平市委组织部统筹,从全市抽调近200名党员干部驻点开展房屋征收工作,把行政服务窗口前移到古镇,在家门口为群众服务,直接联系群众和海外侨胞超过1.2万名,了解到超过97%的居民和华侨华人迫切希望推动古镇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在征收补偿方案中制定了12条惠民利民措施,为推动赤坎华侨古镇项目落地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赤坎镇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修缮,通过引入新经济、新业态进行活化利用,逐步构建文保展示、非遗作坊、主题酒店、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创手信、文艺表演等复合型业态,打响具有侨乡风情的文旅品牌。赤坎华侨古镇项目(一期)于今年1月开门迎客,成功承办了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中国侨都·红线女粤剧艺术周”、第一届区域品牌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30万人次。2021年以来,赤坎镇党委被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赤坎华侨古镇项目入选首批10个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文旅融合背景下基层治理创新的赤坎实践成功入选2021-2022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东堤旅店修缮前(左)后(右) △圩地横街十五间修缮前(左)后(右) 坚持以点带面,推进赤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赤坎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赤坎华侨古镇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全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2017年以来,先后编制完成《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保护规划(2017-2037)》《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保护规划(2021-2035年)》《开平赤坎历史文化名镇空间格局演变及价值特色评估》,对赤坎华侨古镇保护范围、文物古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二是做好普查认定保护工作。近年来,赤坎镇深入开展全镇文物普查行动,强化文物保护工作。截至目前,赤坎镇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4处、历史建筑13栋、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已全部落实挂牌建档和保护工作。2022年8月,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赤坎侨小馆揭牌成立,特聘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等18位专家学者为首批专家顾问,将为赤坎镇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指导。三是做好修缮保护工作。按照省文物局批复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赤坎旧镇近现代建筑群(17 栋)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14栋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四是做好村落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工作。2022年,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徒美堂故居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邓一飞故居的日常保养项目建设,以及司徒美堂故居陈列展览布展工作。 △南楼纪念公园 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保障机制 赤坎镇构建党政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要素保障。一是组建专家团队,为古镇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聘请规划、建筑、文保和历史文化等专业领域的10名专家(其中省专家5名、江门市专家2名、开平本地专家3名),组建了赤坎华侨古镇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团队,由专家团队对赤坎华侨古镇保护利用规划及设计方案进行梳理和把控,确保古镇传统骑楼风貌协调统一。二是完善机制,强化修缮保护监督管理。制定完善了《赤坎古镇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施工监督管理制度》《赤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并组建赤坎华侨古镇专项监督管理队伍,加强对文物和历史建筑有关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推动整改落实,保证文物保护修缮的工作质量和古镇历史街区的风貌协调性。 △赤坎华侨古镇人气旺 △司徒美堂故居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