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央视CCTV-10《味道》栏目,《寻味中国(46)》节目走进赤坎镇,体验赤坎煲仔饭的制作过程,从挑选煲仔、淘米、处理黄鳝......记录下藏在烟火里的美味与温情。
当节目组的镜头扫过赤坎古镇的骑楼街巷,那一缕从柴火灶间飘出的饭香,瞬间唤醒了无数人对侨乡美味的向往。这一次,让全国观众驻足的,正是我们赤坎镇的 “舌尖非遗”——赤坎煲仔饭。
从民国初期手工艺人的 “便携午餐”,到如今飘香海内外的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瓦煲里盛着的,不仅是喷香的米饭,更是赤坎人代代相传的匠心与乡愁。

赤坎煲仔饭的故事,要从百年前的赤坎古镇圩市说起。民国初期,民国初期,在开平赤坎圩从事补镬、箍桶、打铁、打棉胎等工作的手工艺人众多,他们挑着的担子必带上瓦煲或茶煲,方便走街串巷时一边干活一边做饭。——这便是赤坎煲仔饭最初的模样。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赤坎骑楼兴起、商业繁盛,赤坎人用瓦煲做起饮食生意,并逐步发展成为名扬海内外的赤坎煲仔饭。

△煲仔饭制作过程 图源:《寻味中国》
如今,这道美味早已不是简单的家常饭:2014 年它获评 “广东传统特色小吃”,2021 年拿下 “中国(江门)好食材” 金奖,同年列入开平市县级非遗;2022 年,“赤坎煲仔饭烹饪技艺” 成功入选江门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式跻身 “非遗家族”。2024年,赤坎镇关永君被确定关永君为赤坎煲仔饭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能成为非遗,赤坎煲仔饭的烹饪里藏着太多 “不将就”。吃赤坎煲仔饭,要的就是那口 “柴火香” 和 “锅巴脆”,全靠三道 “非遗密码”:

△煲仔开锅过程 图源:《寻味中国》
第一道密码,是选材的较真。挑选厚度合适的煲仔,在使用前进行受热处理;米选用农民自种的 十月晚稻米米质软熟、爽口润滑,深受当地群众和游客欢迎;食材种类丰富,口味品种多,有黄鳝、牛肉、排骨、肉片、腊味、咸鱼、麦豆、菜果、鸡、腊鸭、秋鱼、油盐饭等不同搭配方式。
第二道密码,是柴火的坚守。赤坎煲仔饭沿用百年来果木柴烹饪方式。每天饭点时刻,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火舌轻轻舔着瓦煲,几十只煲仔在灶上排开,师傅不时挪动煲的位置、揭开煲盖查看,火候差一分都不行。
第三道密码,是火候的功夫。从浸米到出锅,每一步都得掐着时间:米要提前浸足2小时,让米粒吸饱水;下锅后先用大火煮沸,再转中火收水,饭煮到七成熟时放入配料,最后熄火用余温 “焗”5分钟——这一步是 “锅巴” 的关键,太早开盖饭不香,太晚锅巴会焦。等到开盖浇上酱油、撒上葱花,热气裹着肉香、米香、柴火香扑面而来,煲底那层金黄酥脆的锅巴,咬一口 “咔嚓” 响,才是这道非遗美食的 “灵魂”。
对海外华侨而言,这瓦煲里装的是 “回家的记忆”。早在上世纪,赤坎华侨下南洋、闯欧美时,最惦记的就是家乡的煲仔饭。他们把这份味道装进记忆,也把赤坎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海外。如今,不少华侨回乡探亲,除了看碉楼、访亲友,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吃一碗柴火煲仔饭;甚至有人会特意打包几份腊味,带回国外试着复刻,却总说 “少了赤坎的烟火气”。这份跨越山海的牵挂,让赤坎煲仔饭成了连接侨胞与家乡的 “味觉纽带”。
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互联互通,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熙来攘往,越来越多深圳、香港的游客专程来赤坎吃煲仔饭,游玩赤坎华侨古镇。而这次央视《味道》的报道,更让赤坎煲仔饭被全国观众看见——这不仅是对一道美食的认可,更是对赤坎非遗文化、侨乡风情的肯定。
让我们一起锁定央视影像,在《味道》里重温家乡的温暖,也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欢迎走进赤坎镇,亲赴一场烟火与美味的约会!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