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平市金鸡镇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基层干部,他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着每一位村民的心声。金鸡镇人大代表、高镇村委会书记陈惠衍,这位朴实的农村工作者,正用他的执着坚守和务实作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卷。
治水兴农:守护生命之源
“村里缺水,我心急如焚!”面对河道淤塞、春耕缺水的困境,陈惠衍深知“治村先治水,兴村必兴水”。他化身治水先锋,向水患宣战。2022年,他多方奔走筹措,挥起了治理“第一锹”,带领村“两委”干部和人大代表,顶着烈日向河道中的水浮莲和垃圾“宣战”。轰鸣的挖掘机清理着上千平方米的淤泥,数月鏖战,污浊的河道重现清澈,村民的心也亮堂了。
难题并未止步。2023年,为了打通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陈惠衍将目光投向新洞坑和工会坑水渠。他带领队伍疏通渠系,历时三个月,让汩汩清流重新滋润了周边300多亩“望天田”。更让村民欣喜的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开平市民生“微实事”项目——木龙村70米深水井工程顺利建成,彻底解决了60多户村民650多亩农田的用水难题,当年粮食产量就增长了30%以上,昔日的焦虑化作了丰收的喜悦。一系列顺应民心的治水“小工程”,获央媒《乡村干部报》宣传报道,生动诠释了以“水”为笔、书写民生福祉的实干担当。
2024年,陈惠衍的治水脚步更加铿锵有力。他成功协调各方,对长达3.2公里的环山大渠进行了全面清障清淤,确保了沿线8个自然村2800亩农田的稳定水源。面对洪涝威胁,他推动修复水仔口坝头,筑起了坚固的安全屏障。而在横海仔水陂建设中,他不仅着眼于恢复水利功能,更创新性地增设了鱼道设施,描绘出一幅人水和谐的新图景。
一渠渠清水,流淌的是他为民解忧的初心,浇灌的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中间为陈惠衍
完善设施:铺就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灯亮才能民心暖。”这是陈惠衍常挂嘴边的话。过去,“有路无灯”让村民夜间出行提心吊胆。陈惠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邀请镇人大代表深入调研,不辞辛劳四处筹措资金,最终为8条自然村村道点亮了43盏明灯,稳稳照亮了村民的归家路。
2023年,他牵头的镇一村村道“单改双”改造工程圆满收官。原本仅3.5米宽的狭窄车道,拓宽至6米,并同步完善了排水系统,铺设了人行道,让村民出行既便捷又安全。针对农村“如厕难”的老大难,他推动在村内建成6座标准化公厕,更接入了污水处理系统,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从泥泞小路到宽阔大道,从摸黑行走到灯火通明,他用一件件实事,铺就了乡村发展的快车道。
左一为陈惠衍
环境提升:打造美丽家园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诗和远方’。”这是陈惠衍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执着追求。他坚持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数年如一日,累计清理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数十吨,整治卫生死角450余处,推动村庄面貌由“脏乱差”向“洁净美”稳步转变。他建立“门前三包”责任制,组建环境监督小组,引导村民共同守护家园整洁。
绿化美化同样硕果累累。在2024年“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中,他带头挥锹培土,组织村“两委”干部和人大代表栽下桂花、樟树、紫花风铃木等1200余株,新增绿地8600平方米。村委会旁建起了绿美花园,村道两侧绿树成荫,“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村民生活的日常,宜居指数节节攀升。
安全防线更是他守护民生的重中之重。陈惠衍坚持常态化开展护林防火,多次建言推动镇政府开展全镇范围的用电用气安全检查和宣传教育,筑牢群众安全意识防线。在“奋战六十天,全年报平安”行动中,他更是冲锋在前,带头排查道路隐患,精准整治交通黑点,用细致入微的举措为村民出行系牢“安全带”。
从洁净家园到绿色景致,从安心生活到舒心环境,他用匠心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新画卷。
左一为陈惠衍
三年时光,170余万元投入,30多项民生工程,900多名村民受益——这串沉甸甸的数字,是陈惠衍交出的成绩单。在他的带领下,高镇村实现了从“望天收”到“有保障”、从“出行难”到“路路通”、从“环境差”到“颜值高”的华丽转变。村民们由衷感叹:“有了陈书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这位扎根泥土的基层书记,用实干诠释初心,用担当践行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上,他正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最亮丽的底色,成为新时代基层干部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