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轻轨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开平市基本状况简介
(一)行政区划,辖月山、水口、沙塘、苍城、龙胜、大沙、马冈、塘口、赤坎、百合、蚬冈、金鸡、赤水13个镇和三埠、长沙2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4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6个村民委员会。
(二)人口·民族 年末户籍总人口6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0人,非农业人口24.71万人,占总人口的36.32%。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占全市总人口98.18%(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余为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布衣族、满族、瑶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
(三)位置·面积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地跨东经112°13’ ~112°48’,北纬21°56’ ~22°39’;东北连新会,正北靠鹤山,东南近台山,西南接恩平,西北邻新兴。全市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境内南北西部多低山丘陵,东、中部多丘陵平原,潭江自西向东横贯市腹,地势自南北两面向潭江河各地带倾斜,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9%,丘陵面积占29%,山地面积占2%。
(四)华侨·港澳台同胞 开平市是全国著名侨乡。至2006年底止,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共75万人,分布在世界上67个国家和地区。
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保持较好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
2006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1.61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3.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 增2.36%;第二产业增加值66.94亿元,增长17.42 %;第三产业增加值51.86亿元,增长11.7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7:50.9:39.4。按户籍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19342元。
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49.85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亿元, 增2.29%;第二产业增加值76.79亿元,增长13.32 %;第三产业增加值59.60亿元,增长11.33%。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 : 51.2 : 39.8。按户籍人口计人均生产总值21934元。
2008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0.4 : 51.3 : 38.3,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0.4亿元,增长10.2%。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6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09亿元,农业发展速度104.50%,比上年高3.78个百分点。
2007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11亿元,农业发展速度101.61%。
2008年,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2.46亿元,增长4.6%。实现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6亿元,增长21.9%,镇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53.3%,比上年提高3.45个百分点。赤水镇成为第9个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镇;水口镇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我市首个亿元镇。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2.05 亿元,比上年增长17.1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194.37亿元,产品销售率95.84%。全年建筑安装总产值13.47亿元,比上年减3.99%。工程结算收入12.79亿元,比上年增9.41%。实现利税总额0.21亿元,减32.26 %
2007年全市工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增强。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2.03 亿元,比上年增长13.0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0%。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4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225.71亿元,产品销售率96.07%。 全年建筑安装总产值15.49亿元,比上年增15%。工程结算收入13.05亿元,比上年增2.03%。实现利税总额0.28亿元,增33.33 %。
2008年,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2亿元,增长13.21%;产销衔接总体较好,工业销售产值达266.35亿元,增长17.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12.55%。优势产业主导功能继续增强,纺织、食品、水暖卫浴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05%。 实现建安产值135408万元,同比增长6.34%。房地产商品房施工面积984563平方米,增长59.72%,商品房竣工面积267536平方米,增长63.79%。商品房销售额60318万元,增长141.31%。
(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3%。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0.06亿元,增长26.10%;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31亿元,增长14.39%;房地产完成投资4.09亿元。增长67.54%。
2007年,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8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14.31亿元,增长42.4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8.20亿元,增长54.44%;房地产完成投资4.28亿元,增长4.66%。
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09亿元,增长13.05%。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67497万元,增长17.02%,技改完成101546万元,增长23.85%。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06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441万人,比上年增226.52%;客运周转量12505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172.10%;港口货物吞吐量20.88万吨,比上年增11.18%。
2007年,2007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531万人,比上年增0.04%;客运周转量98809万人公里,比上年减0.21%;港口货物吞吐量20.45万吨,比上年减0.04%。
2008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578万人,比上年增长0.02%;客运周转量10582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0.07%;港口货物吞吐量20.40万吨(持平)。
(六)国内贸易
2006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00亿元,增长17.5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67亿元,增长9.03%。
200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71亿元,增长23.1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1.73亿元,增长11.02%。
200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2006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140830万美元,同比增18.58%。外贸出口总值102544万美元,比上年增26.77%。 实际利用外资11270万美元,比上年增26.2%。外商直接投资102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97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5%。外向型企业575家,三资企业397家,来料加工企业178家。
全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3家。全年总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比增5.45%;其中接待港澳台旅游者24.15万人次,比增39.35%,国际旅游者3.3万人,比增72.77%。旅游总收入6.97亿元,比增4.50%。
2007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值154513万美元,同比增9.72%。外贸出口总值117328万美元,比上年增14.42%。实际利用外资13302万美元,比上年增18.03%。外商直接投资115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1%。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97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8%。外向型企业592家,三资企业440家,来料加工企业152家。
全年总共接待游客218.9万人次,比增25.79%;其中国内旅游者177.03万人次,比增25.91%,国际旅游者41.87万人,比增52.53%。旅游总收入11.02亿元,比增58.11%。
2008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1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实际利用外资13310万美元,比上年增11.14%。外商直接投资128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合同利用外资4671万美元,比上年-76.32%。外向型企业家,三资企业家,来料加工企业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6年,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亿元,按省统一口径增长16.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7 %。
2007年,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9亿元,按省统一口径增长14.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4 %。
2008年,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8.19亿元,增长14.0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6年,全年获得科技进步奖35项,其中地级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418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家,其中省级25家,江门市级5家;民营科技企业55家,其中省级41家,江门市级14家。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值2.28亿美元。
全市有中小学229所,其中完(高、职)中18所,初中24所,小学18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全市在校学生共135002人。电视大学1所,在校本科生1038人,大专学生1221人。
2007年,全年获得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地级市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530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1家,其中省级25家,江门市级6家;民营科技企业59家,其中省级42家,江门市级17家。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值2.5亿美元。
全市有中小学221所,其中完(高、职)中15所,初中27所,小学 17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5 所。全市在校学生共 132545人。
2008年,全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4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9个。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年投入资金3245.8万元,新、扩、改建中小学23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开平一中、开侨中学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同时,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6年,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文化馆1间;文化站15个;博物馆1间;美术馆1间;图书馆5间,总藏书量27.5万册,其中镇图书馆藏书量13.2万册;粤剧团2个;市(镇)影剧院5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15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防治所、站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病床床位1448张。卫生技术人员2202人,其中执业医师568人,执业助理医师153人。
体育事业有新的突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获得最好成绩个人第四,省运会比赛中获得1金2银4铜,省运会零金牌的记录成为历史。
2007年,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有文化馆1间;文化站15个;博物馆1间;美术馆1间;图书馆6间,总藏书量28.3万册,其中镇图书馆藏书量15万册;粤剧团2个;市(镇)影剧院5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共有卫生机构25个。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15家;妇幼保健院1家;专科防治所、站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病床床位1428张。卫生技术人员2300人,其中执业医师588人,执业助理医师200人。
体育事业有新的突破。成功承办2007年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举行了中国女排VS开平男排公开赛。
2008年, 文化卫生人口工作不断加强。“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成功列入“十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遗产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逐步完善,重大疾病的防控和医疗救助能力得到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8.8%,超额完成江门市下达的任务。
(十一)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200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80435人,其中男性341057人,女性339378人。非农业人口247138人,占总人口的36.32%。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367131人,比上年增1.97 %。其中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85978人,增6.79 %。失业人员人数651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04人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54097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有78900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40696人,参加工伤保险42167人,参加生育保险29121人。19339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
2007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83171人,其中男性341967人,女性341204人。非农业人口246056人,占总人口的36.02%。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372978人,比上年增1.60 %。其中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79017人,减8.1 %。失业人员人数292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59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56583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有86558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有44902人,参加工伤保险44377人,参加生育保险29549人。20275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
2008年,年末全市总人口685075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6‰和3.06‰,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目标。全市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79459人,完成任务的107.66%。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最低工资标准由600元调整为670元;积极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打造民生工程新亮点,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93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
(十二、)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2006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3897元,比上年增长7.99 %;农村人均纯收入5390元,比上年增长4.46%。
2007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5978元,比上年增长14.97 %;农村人均纯收入5659元,比上年增长4.99%。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增长6%。
三、强烈要求在2015年前组织实施开平至恩平的轻轨工程
根据《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我市被省定为珠三角城镇发展地区性副中心,江门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江门市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任务,开平市的战略定位是“成为江门新的经济增长极、珠三角生态宜居名城、广东旅游强市”,因此,开平的区域位置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区域网络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时的交通主干道巳显不适应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成为江门新的经济增长极”进程的要求。开平、恩平自古及今都处在粤中通往粤西和连接广州、佛山、江门与湛江等城市的交通要道上,具有交通咽喉的地位,有着“开(平)恩(平)通,粤西通“的功能。但是,作为主干线承载的325国道、开阳高速运力日益重负,交通日趋拥挤,开阳高速日车流量2007年达3.2万辆,增幅达19.5%,按双向4车道的要求和这个增幅,到2010年后必须着手扩建;325国道2007年开平段日车流量近3万辆,到2010年将达4万辆,交通将越显十分拥挤。这种状况如不提前加予解决,势必成为影响该地区发展的“瓶颈”,影响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成为珠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承担重要角色”的进程。
(二)开平、恩平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按照开平市发展的定位战略部署,我市已具备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潜在优势。主要有:一是开平的城市地位和条件比较优势,是不可多见的河埠相间城市和得天独厚的宜居宜商城市,碉搂景观遍布全市,以调楼为依托的旅游业迅速发展,2007年接待游客219万人次,2008年共接待游客218.9万人次,比增25.79%;二是恩平是全国温泉之乡,与开平碉楼可打造成强势的旅游品牌产业;三是开平工业发达,形成了纺织、食品、水暖卫浴“三大产业”,2008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4家;电子机械、医药、五金橡胶等已具产业规模。恩平也形成了麦克风产业,这些产业产值超350亿元,就业人员达6万多人,其中开平的纺织产业产值已达150多亿元。四是建设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要求。规划面积为7.78平方公里的开平市翠山湖新区被省纳入山区及东西两翼产业转入承接区,享受产业转移扶持政策,也意味着开平市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的到来。按照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门市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准入标准的通知》(江府办[2008]123号文)明确: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恩平米仓园区和开平市翠山湖新区组成,以“一园双区”模式建设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两个园区实施错位发展,意味着开平和恩平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这个新机遇的实现,同样要依赖于交通枢纽的建设。因此,我们认为要抓住中央、省和江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大好时机,乘势而上,提前在2015年前能够实施经开平至恩平的轻轨工程建设,以交通建设推动区域内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
开平市发展和改革局
二00九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