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密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开平市委“基层基础年”工作任务,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推动事关民生的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一、第一责任人履责情况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党组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关于法治建设重大部署,将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开平市委“基层基础年”工作任务对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同工作实际相结合。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做好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年终述职工作。二是高度重视法治工作,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法治建设决策部署,将法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落实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及法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依法行政专职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依法决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发挥法律顾问职责作用,完善党组议事制度和重大事项议事制度,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内监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干部选拔任用、经费管理、信访处理、谈话诫勉等制度。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强化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一是打好政策“组合拳”。贯彻落实省、江门促就业创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截至10月底,累计审批就业创业补贴超520万元,为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820万元,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近60万元。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突出帮扶重点群体。完善“1+2+N”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发挥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作用,举办家门口就业服务活动32场。多渠道保障用工,举办招聘会42场,达成意向人数4469人次;深入实施就业服务专员制度,共为1192家次企业提供招聘服务,为866家次企业提供政策服务。关注重点群体就业,提供“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开展面向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活动36场,开展就业训练营9场,推送就业岗位近27000人次,提供就业帮扶8698人次。三是推动创业带动多元化就业。完善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江门开平市农村电商产业园)等创业平台服务体系,目前基地在孵项目47家,累计举办各类活动37场。
(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从7月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42.5元,惠及我市11.76万名城乡居民。完成2025年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增加64.71元/月。二是完善工伤认定案件繁简分流,探索疑难案件集体研讨机制。截至10月底,依法办结工伤认定案件928宗,职业伤害确认案件44宗。三是筑牢社保基金安全防线。强化大数据监督运用,常态化开展社保基金疑点数据核查,完善对待遇核发人员的信息比对工作,追回多发待遇。
(三)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立足安全稳定有序,聚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多途径开展普法宣传。截至10月底,开展招聘会宣传5次、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活动3次。坚持日常普法,每周向局内工作人员发送一篇“人社普法小贴士”,通过局网站对外发布一期“普法速递”和“身边的民法典”。二是坚持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一体推进。发挥“根治欠薪”牵头单位作用,动员各镇(街)、管委会、行业主管部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日常巡查推进根治欠薪工作。对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劳资纠纷隐患摸查,发现苗头及时介入调处,综合运用政策指导、警示约谈等措施,推动矛盾化解在萌芽。三是落实“弱信号”工作闭环,高效办结欠薪线索。市、镇共同调处欠薪“弱信号”,安排专人核查、处理和回访,推动“弱信号”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健全劳资纠纷化解机制。完善劳动争议案前调解机制,强化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截至10月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为85.32%。优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程序,推行要素式办案,提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理效能。
三、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家门口”就业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招聘和政策宣传活动形式还需进一步丰富,需要进一步拓展就业驿站的建设点位,覆盖社区、工业园区、商圈等。还需聚焦“家门口”服务提质扩面,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发挥流动车进社区入乡流动宣传的便捷性,加快就业驿站在赤坎华侨古镇、翠山湖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布点建设,构建触手可及的就业服务圈。
(二)普法宣传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目前的普法形式较为单调,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利用新媒体创新开展普法活动的手段不够丰富,导致普法广度和公众关注度不足。专题普法、大型普法活动、局网站政策宣传频次不够,政策宣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有待加强。
(三)执法规范化水平与群众期待仍有差距。随着就业形态多元化发展,人社执法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人社执法领域从传统劳动关系向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延伸,劳资纠纷从单纯的“欠薪欠保”向“工伤认定争议”“社保待遇补缴”等多元化演变,这种变化对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办案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复杂场景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强化援企稳岗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推动惠企政策“直补快办”。二是优化实施就业服务专员制度。定期联系跟踪服务企业招用工需求,开展精准化的就业供需对接活动,常态化举办线上招聘活动。三是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深化“1+2+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服务质量,实施“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行动,完善“零工市场”“就业驿站”建设。做好重点群体“一对一”就业帮扶和跟踪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四是不断完善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结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引进优秀创业项目,推进返乡入乡创业试点建设,吸引各类群体返乡入乡创业创新。
(二)推动高质量参保扩面,深化社保制度改革
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结合“人社服务进万家”“社保服务进万家”“工伤预防‘三进’计划”等行动,深入开展涉企社保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和职工依法参保缴费意识;联合税务部门指导镇(街)做好参保缴费宣传发动工作。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三)强化源头治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推动属地镇(街)积极履行欠薪纠纷预防化解第一主体责任,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作用。以12345服务热线、欠薪线索、信访等为导向,及时捕捉欠薪“弱信号”,发现欠薪隐患立刻介入调处,从源头防范欠薪风险。二是加大欠薪案件调处化解力度。充分运用“一案一策”方法,督促各类案件按时办结,逐步化解积案。三是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扩大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覆盖面,提升劳动争议基层化解的能力。四是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工作。通过开展宣讲会、入企宣传、网络宣传等多渠道提高群众和用人单位法律意识。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