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五周年。五年来,开平市司法局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强基础、促规范、聚合力”为抓手,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从“管得住”向“矫得好”跨越,为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开平经验”。
搭好平台,夯实社区矫正规范化基础。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推进力度。着力打造专业化、数字化、综合化管理平台,对标司法部“智慧矫正中心”建设标准和广东省工作要求,建成分区合理、功能齐全,具备“三区十九室”的开平市社区矫正中心。市社区矫正中心配置自助矫正终端、教育学习设备、远程视频督察设备、电子定位装置等智能化设备,构建起“3+19+N”多功能数字化社区矫正综合体系,实现与全市15个司法所“五级联通”,形成“1个中心+15个支撑点”全域覆盖网络,为提升全市社区矫正综合管理水平,落实依法矫正、规范矫正夯实基础。
开平市社区矫正中心
健全机制,提供社区矫正法治化保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为统领,围绕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目标,研究出台《开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指引》《开平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走访工作制度》《开平市公安局 开平市司法局关于建立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业务协作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内容涵盖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外出管理、调查评估、队伍建设、部门共建等各方面,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在我市有效实施,推动社区矫正各项任务规范开展、落地见效。
建强队伍,促进社区矫正专业化管理。将精通业务、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社区矫正队伍,在此基础上,全市配备15名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积极吸纳镇(街)综治中心、派出所以及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社区矫正对象家属等力量融入矫正工作,组建矫正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基层情况、贴近群众的优势,有效开展日常矫正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工力量,在教育帮扶和心理咨询及辅导等方面发挥专业作用。借助延伸管教警察优势,在监管、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社区矫正震慑力和管控力。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升,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参加上级专题培训等方式,累计参加培训190人次,持续提升社区矫正队伍履职水平。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
创新管理,推进社区矫正数字化发展。积极探索“数字法治+社区矫正”工作模式,依托市社区矫正中心集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电子定位等先进技术,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数据库,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信息核验、定位监管、轨迹记录、风险预警等各环节动态化管理。融合运用社区矫正电子定位系统和公安机关市级信息共享平台,构建起“天上有网、地上有格”的立体化监管体系,有效预防社区矫正对象人机分离、私自外出现象,实现了从“人防”到“智控”的飞跃。依托省一体化平台建成“粤知心”心理矫正子系统,建立四个心理评估数据分析模型,通过专业心理测试、心理评估,建立个性化心理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利用政法系统跨部门办案平台,打破政法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在案件交接、审批、执行等环节协同作业,实现案件信息互通、矫正数据实时共享、法律文书高效流转。
开平市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
凝聚合力,推动社区矫正协同化治理。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开展警示教育、感化教育,将开平侨乡“碉楼文化”融会贯通到矫正教育,促进社区矫正对象正心矫行。在15个镇(街)建立22个特殊人群教育、公益和就业基地,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2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帮助32名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培训增长技能,增强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信心。联合民盟开平市委员会深入推进“黄丝带帮教”活动,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推进监地共建活动,携手江门监狱建立江门市首个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机制,对接阳江监狱、四会监狱开展“监地结对”帮扶教育。依托开平市“慈善募捐地图”微信小程序,建立全省首个“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公益帮扶项目”,线上所筹集善款已对我市30名困难特殊人员提供帮扶。
部门合力推动社区矫正协同共治
营造氛围,争取社区矫正全社会支持。通过组织“法律六进”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提升社会各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度、认同感与支持度。举办“社区矫正开放日”活动,邀请部门单位、学生群体、广大群众等零距离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成效,增进社会各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凝聚更多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矫正工作。
五载耕耘,开平市司法局坚持“严管有力度、帮扶有温度”的工作理念,帮助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走好回归之路,五年来已帮助一千多名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保持安全平稳状态,重新犯罪率稳定控制在低位,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筑牢了坚实法治防线。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