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近年来,开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深度融合,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聚焦依法履职,拧紧未成年人保护“责任链”
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全面梳理公安、民政、人力资源、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新闻出版、网信、烟草专卖等相关职能部门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法定职责,逐项列明法律法规的条文依据,编制形成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监管依据及部门职责清单,拧紧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链条,为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协同发力,“一盘棋”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夯实基础。
二、聚焦涉“未”犯罪,打好未成年人保护“组合拳”
一是开展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落实在册涉案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一人一档”,市公安局联合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开展走访,对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及时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同时将专门学校的“毕业生”纳入监控并定期研判,有效管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二是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市教育局建立学生欺凌防控联合工作机制,明确“全面排查—消除隐患—依法处理—规范报告—教育引导”各环节的要求,并在全市各学校公布欺凌举报电话。公安、教育两部门建立校园安全联络工作群,强化信息交流沟通,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2024年以来,全市校园欺凌案事件“零发生”。三是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主题教育。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系列活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法治教育和帮扶救助。检察、教育、共青团等部门携手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讲座,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三、聚焦净化环境,织密未成年人保护“防护网”
一是落实旅馆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规定。2024年以来,我市共查处未落实“五必须”旅馆8间,对涉未成年人被性侵案件涉及的旅宿场所,全部落实“一案双查”。二是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建立部门联合检查常态化机制,通过“双随机抽查”“综合查一次”等形式,加大对出版物市场、校园周边游商、违规商铺、无证照摊点、网吧、娱乐场所、烟酒彩票销售点、“三无食品”、不良商品和出版物等突出问题的检查和整治力度,持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三是加强禁止使用童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检查。市人社局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以及联合执法等措施,严厉打击非法介绍、使用童工和违法使用未成年工的行为,2024年以来,共立案查处违法招用童工、未成年工行为案件11宗。
四、聚焦校园安保,拉紧未成年人保护“警戒线”
一是深入推进“护校安园”“平安护苗”等重点工作,加大校园及其周边社会面管控力度,推动警力下沉打造“护学岗”,优化“大巡防”警力部署,2024年以来,每天出动警力600余人次,在上学、放学期间加强重点部位的定点值守、巡逻盘查。二是深化校园安保防范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市188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专兼职保安配备率、封闭化管理率、护学岗设置率、一键式报警器及视频监控配备率均达100%。三是落实日常门禁管理、学生“随到随进校制度”,定期组织校园安保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校园安保防范水平。
五、聚焦心理健康,当好未成年人保护“摆渡人”
一是家校共育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2024年以来,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2200多场次,成功举办了“一米阳光”“身心健康4S工作法”“同心筑梦”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持续以试点形式推进“雏菊计划”家庭教育指导行动。依托江门市中小学心理素养云平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建立“一生一案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并落实“一对一”跟踪教育。开展“驻校社工”工作,成立开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二是加强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针对罪错未成年人开展分级干预,市人民检察院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同步进行心理测评,在开展帮教工作中,量身定制心理疏导方案。市司法局采用“个案制定+分类管理”和“教育谈话+心理辅导”的模式,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矫行正心,通过公益帮扶项目为家庭困难的未成年“两类对象”提供帮助。
六、聚焦法治教育,撑起未成年人保护“法治伞”
一是推进校园法治和安全教育常态化。全市中小学配足配强法治副校长171名,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开展普法宣传178场次。市司法局为未成年人提供《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知识读本》《青少年犯罪预防知识读本》等普法小册。二是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多元化。市普法办协同多个职能部门,依托“12·4”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法治City Walk”学法打卡活动等载体,多种形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检爱同行——法治进乡村”和“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深入乡村、校园进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政”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普法。
七、聚焦救助保护,搭建未成年人保护“庇护所”
一是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建设。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6个,实现全市覆盖,为辖区有需求的未成年人链接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临时安置、家庭帮扶指导、返乡护送等救助保护服务庇护场所,确保受助未成年人得到妥善安置和照顾。二是优化法律援助“应援尽援”机制。优先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律师,对未成年人提供“一援到底”法律帮助。三是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市人民法院构建“三级联动+资金援助+立体帮扶”司法救助多元机制,其中,联合多部门救助特重度烧伤儿童助其康复入学案例获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人民法院报》刊登报道。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