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仗仙,中共党员,赤坎镇护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荣获“江门市归侨侨眷先进个人”“江门市最美兵支书”“开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为赤坎镇“法律明白人”、涉侨调解志愿者,邓仗仙扎根基层法治建设一线,在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中履职尽责,积极发挥作为侨眷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实际行动诠释“法律明白人”的责任担当,成为村民信赖的“法律贴心人”。
一、以桥连侨,法护桑梓
身兼护龙村侨联工作组组长和“法律明白人”的邓仗仙,将涉侨普法服务和涉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作为推动本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搭建法治桥梁。为加强与侨胞的联络沟通,他积极搭建即时交流平台,组建了侨胞微信联络群;为推动涉侨政策家喻户晓,他在村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涉侨政策宣传栏,整齐摆放宣传册、办事指南和事项申办表等资料,为侨胞提供“一站式”便捷取阅服务。他还依托护龙村委会老人活动中心大楼“侨之家”,公开展示侨联工作组架构、主要职责、工作制度以及历年华侨捐赠兴办的公益项目,专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护龙村侨胞在海外侨社的重大活动、侨领回乡活动、各自然村的村落风貌悉数呈现,增强了侨胞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侨胞侨眷的文化认同与家乡归属感,凝聚侨心侨力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赤坎镇护龙村“全国为侨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单位”挂牌仪式合影(左一为邓仗仙)
二、薪火相传,法润乡邻
尽管参与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多年已积累一定法律知识和经验,邓仗仙成为“法律明白人”后,依然坚持提升法律知识储备,为更好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充电蓄能”。他主动参加市镇两级法治培训,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遇到晦涩条文便向村(居)法律顾问请教。作为村里“法律明白人”的带头人,邓仗仙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壮大乡村法治工作队伍。他鼓励村中老党员、退休干部、热心群众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逐步形成“以点带面、村民参与、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他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网格员及“法律明白人”开展“法治微课堂”,通过分析案例、分享调解工作经验,提升团队整体法治素养。同时,定期开展“法律进万家”活动,依托“碉楼下法治课堂”“榕树下法治课堂”等各类普法活动载体,组织村“法律明白人”队伍深入村居开展普法宣传,累计发放普法宣传手册2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在村里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
邓仗仙组织村民开展普法讲座
三、定分止争,情法相融
邓仗仙始终坚持“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理念,主动了解群众所需,摸排潜在矛盾隐患,耐心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并精准对接村(居)法律顾问,第一时间回应群众法治需求,深耕矛盾调解一线。在实践中,邓仗仙总结出了一套调解工作经验——规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面对村民诉求,他总是第一时间上门查看情况,先以法规明底线、以事理辨是非,再以乡情亲情邻里情化解心结,最终实现“事心双解”,这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家庭邻里和谐,还提升了村民的法律素养。许多村民感慨道:“有书记在,遇到问题我们心里就有底,他总能用法律和情理给我们一个公平合理的解决办法。”
邓仗仙为村民调处矛盾纠纷
四、法援弱困,民生有依
邓仗仙始终将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放在心上,带领“法律明白人”团队开展“法援暖阳”专项行动,致力于打通法治惠民的“最后一米”。一是精准建档,法律体检防风险。为全村独居老人、残疾家庭建立“法治帮扶档案”,定期上门开展“法律体检”,对于老人被诱导购买高价保健品等侵权行为,做到早发现、早介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守护老人群体“钱袋子”。二是以案释法,破解赡养难题。譬如,针对村民李某拒绝赡养患病母亲这一难题,邓仗仙联合司法所,多次上门对李某开展释法教育,从道德伦理和法律责任等多方面进行劝导,最终促使李某认识到错误,每月按时支付800元赡养费并接母亲同住,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妥善保障。“法律不仅是惩治违法的利剑,更是帮助弱者的拐杖”,邓仗仙常说,“我们要让最无助的人,也能在法律的庇护下感受到温暖。”
邓仗仙走访看望村中老人并提供帮扶
邓仗仙以真学实干的作风、关切民生的情怀,扎根乡村、服务群众,在基层法治建设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用法治守护乡村和谐,以真情化解百姓忧难,成为深受群众信赖的“法律明白人”标杆,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助力法治乡村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