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广东党史微视频
征集展示活动
正在火热进行中!
微视频《以比为枪燃星火
——谭国标烈士的信仰长歌》
经过初选
成功入围展播环节!
大家快来“点赞”!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与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在全省合作举办第一届广东党史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向全社会征集高质量党史融媒体作品,以权威、准确、高质量的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党史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视频中,谭国标烈士家族成员开平市三埠长沙幼儿园关宝群老师走进位于水口镇的谭国标烈士故居,通过回顾谭国标的生平故事与革命贡献,沉浸式带领大家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惧艰难险阻、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子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转化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赞”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
“点赞”Tips:
第一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展播页面。
第二步:
观看微视频,点击界面下方小红心为视频点赞!每人每天最多可投5票!
谭国标烈士
以文章唤醒革命力量
用生命点燃革命之光
一条标语,一张传单,顶得上一颗红色手榴弹!
这是在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广为流行的一句话,也是谭国标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思想启蒙,光荣入团
谭国标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后溪村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在开明通达的环境下,谭国标自幼勤勉好学,十三岁时以优异成绩在家乡红花小学毕业,考入广州市广雅中学。
在此期间,受到国民大革命的影响,谭国标开始接触各类进步思想和革命思潮,参加了“新学生社”,从实践中提高政治觉悟。
1925年,谭国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潜心求学,开办书店
1926年,谭国标考上中山大学预科。期间,郭沫若和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受到左翼文化先驱的影响,谭国标广泛阅读书籍,热衷于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革命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
1928年秋,在中山大学预科就读的谭国标与何干之等在广州永汉北路一起开办“秋明书店”,秘密出售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书籍,吸引许多思想先进的青年,书店外间接待客人,书店里间则成亲密同志聚会、交流的联络点。
一次入狱,负笈游学
1928年冬,反动当局派出军警特务查封了书店,逮捕了谭国钧、谭国标兄弟等人,这是谭国标第一次被捕入狱。由于敌人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所谓“证据”,在勒索了谭家一笔巨额保释金后,于1929年初,将谭国标兄弟等人释放。
出狱后,谭国标东渡日本,于1929年考入东京明治大学。在两年的海外求学时光里,谭国标系统研读了《资本论》、《列宁主义基础》、《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与当时一起留日的同学采取平时自学为主、适当时间集中讨论的方式学习马列主义,为谭国标的共产主义信仰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坚定了他为国为民奋斗毕生的信念。
“国标在书中标上了许多圈点线划,使我十分赞赏他读书那么精勤和思维方法上之得当。他的书信,谈论思想义理,则肯当明晰,表现感情至谊,又多么的热烈诚挚。”谭国标中大预科时的同学马景曾在《斯人已殁 壮志长留——忆谭国标诸烈士》中回忆,谭国标在日本留学时挑选一系列好书寄给他,又写长信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谭国标留学日本时,在所阅读的书上留下的笔记。(谭峰供图)(来源:江门先锋)
回乡调研,探寻出路
1931年的夏天,谭国标利用暑假假期回国开展了为期两三个月的社会调查。
在家乡水口镇后溪水口园村,谭国标利用农忙时和乡亲们一起耕作,农闲时走亲访友,充分听取民意,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和民生诉求。
此时,谭国标深刻认识到,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人人平等、国强民富的“新世界”才会到来。
决然归国,传播思想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愤激,谭国标也是如此。同年12月,谭国标归国。
1932年夏秋之际,谭国标在国民大学(简称“民大”)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师”)谋得教职。期间,谭国标和何干之、温盛刚创办了《世界情势》《文化阵线》等刊物,组织成立一般文化社,团结进步力量,传播革命思想。
创建文总,播撒种子
1930年,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成立。上海左翼革命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广州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影响很大。
1933年,谭国标与旧友温健公(中共党员、上海左翼联盟组织部长)取得联系,温健公向他传达了党关于“扩大进步文化团体,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指示精神。
同年3月,一般文化社、广州文艺社、前卫戏剧作者同盟等广州革命文化团体组织起来,成立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即广州“文总”),由何干之任书记,温盛刚任宣传部长,谭国标任组织部长。广州“文总”分设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和戏剧作家联盟(“剧联”)。
广州“文总”成立后,谭国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组织联络发动工作上。
对内,谭国标协调各“联”的活动,沟通信息,他的家也成了广州“文总”的联络据点,来谈工作的同志时常在他家临时食宿;对外,谭国标撰写理论文章,译介日文资料,并用谭卫苏等笔名在广州“文总”刊物上发表,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此外,谭国标借助在民大和女师的教学,指导读书会活动,以发展广州“文总”的外围组织,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后备力量。
广州“文总”成员最多时有70多人,而其外围组织的读书会成员发展至200余人。广州“文总”的出现,犹如点燃了一支“民主、进步、抗日、救国”的火炬,照亮了原本沉闷黑暗的广州的天空,让光明透进革命青年的心中,也让国民党当局既害怕又恼怒。
再次入狱,斗志弥坚
广州“文总”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反动当局的监视和查禁。因叛徒出卖,1934年1月30日晚,谭国标和妻子叶傲霜在广州市法政路十五号的家里双双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广州“文总”领导成员及其读书会成员。
谭国标被定为“首要政治犯”,关押在维新路的国民党广州市公安局特别侦缉部的第三监仓里。
谭国标在狱中所受的酷刑最多,受的折磨最重。敌人千方百计想从他口中得到广州“文总”的组织情况,但谭国标始终凛然不屈。
虽身陷囹圄,谭国标仍然斗志昂扬。在狱中,谭国标对朋友说:“革命总是有牺牲的,你出狱后继续斗争的任务更艰巨。”此外,谭国标向看守人员做思想工作,并利用叶傲霜探视的机会,把写着《奋起救国》和《万里寻兄》(电影《野草闲花》主题曲)歌词和诗句的纸条,传递给女牢的战友,以此鼓励不要放弃,坚持斗争。
英勇就义,精神永存
在狱中跟敌人斗争了几个月,谭国标深知已无出狱可能。临刑前,谭国标给母亲和妻子写下两份遗书,并委托一个受革命精神感召的监狱工人阿超,冒着生命危险,送到叶傲霜手中。
“母亲我为求人民幸福而死,是光荣的,请不要悲伤,要保重身体。望善抚小儿,以继我志。”
“傲霜:我为革命而牺牲,你要继续为革命而奋斗,不要悲伤,要坚强。你还年青,要自由,走光明道路。小儿可交我母亲抚养”
遗书虽短,字字千钧,感人肺腑,激荡人心。
字里行间,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又有慷慨就义的凛然。
当年关押谭国标的广州市维新路伪公安局里的监仓和刑具。(谭国标后人供图)(来源:江门先锋)
1934年8月1日,谭国标、温盛刚、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被逐个叫出监狱。他们知道为革命赴义的时候到了,他们手挽着手,唱着国际歌,来到红花岗齐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说罢,慷慨就义,血染红花。
谭国标牺牲时,年仅24岁。
广州“文总”六烈士洒下热血,用生命点燃革命之火。许多广州“文总”和读书会成员,后来都继承了六烈士的遗志,参加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成为无产阶级先进战士。
广州“文总”六烈士
溅血红花唤国醒,一纸豪情寄母婴。
未辨亲容千古别,永存赤子寸心旌。
同仇堪慰驱敌寇,内耗究哀损俊英。
雨后红棉更丹莹,白云深处望峰青。
这是谭国标之子谭克昂为纪念父亲所写的诗。
谭国标烈士故居
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场革命精神,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用实干业绩告慰历史告慰先烈,续写时代荣光!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