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关注我们:
    • 搜索
  • 繁体版   |  无障碍  |  关怀版  |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开平市政府网 > 开平风采 > 历史文化 > 开平故事
【印象开平】荻海埠
撰写时间:2020-11-11
来源: 本网
打印
【字体:

相关附件: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
 版权所有:开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编号: 粤ICP备05079694号  网站标识码:4407830003  粤公网安备; 44078302000116
开平市政府网公众号
开平发布政务微博
政务服务
政务互动
【印象开平】荻海埠
撰写时间:2020-11-11
来源: 本网

相关附件:

荻海埠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位于潭江干流与其支流茭江的汇流处,原是一片冲积河滩,水草丛生,土名茭荻咀。据《新宁县志》载,荻海在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时叫茭荻咀圩,后于咸丰年间扩建,因环绕它的茭江边满生荻草而得名荻海。

荻海埠于清代隶属于新宁县平康都;民国时期曾隶属于台山县第四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隶属于三埠镇(县级镇),开平县三埠镇公社、三埠镇,开平市三埠办事处、三埠街道。

荻海原是余姓聚居之地。南宋末,余姓从粤北曲江一带迁来儒林里居住;后来,余姓子孙落户荻海汇龙里(铺尾村);随后逐渐拓置店铺、住宅,发展成圩。建埠前,附近农民从茭荻咀圩渡江赴长沙圩,这里有渡头,有卖茶水零食的摊档,过江的农民经常在此憩息。后来,由清代举人余庭槐领头发起建埠,推举余族的父老建立余族公局,进行统筹置地,立埠名为荻海。

初时,建立了新市、兴隆、得胜、长安、公正、升平、太平、中兴、百盛、东来、紫来、南隆、南新等街,每条街五六间铺,参差不齐。以后,逐步扩建,直到清光绪后期,才建成了中和路,把零散的横街小巷串连起来。公园路是1925年以后兴建的。

荻海埠最大的建筑是风采堂,原址“杨侯祠”是十九世纪中期当地人民为纪念清代因公殉职的爱国将领杨德志而建。后来,余姓宗族为纪念他们的先祖宋代忠襄公余靖,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在杨侯祠址兴建风采堂。1914年建成。1915年春季举行落成典礼。1916年,在风采堂办起台山第四区区立小学。1940年改办风采中学,办学至今。风采堂兴建时,杨侯祠迁到长安路荻海小学校址。风采堂改办中学时,台山第四区区小学迁往长安路杨侯祠址,杨侯祠再次迁往风采路尾。

风采堂庄严、雄伟、古色古香,可算四邑祠堂之首。其建筑为三进十五厅六院。由“风采堂”和“风采楼”两个主体建筑构成,建筑面积为5364平方米。风采堂正门门匾是“名贤余忠襄公祠”七个石刻大字。后座风采楼的三楼供忠襄公白云石石刻像一帧,供人们瞻仰、参拜。风采堂正面的茭荻咀河滩上,为防外盗,建有高大围墙,墙上设有炮眼,俗称“炮台咀”。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举人余廷槐笔题“六都锁钥”四个石刻大字。意为:荻海地处一隅,治安关乎三邑(新宁、开平、恩平三县),水上交通咽喉之地,变如六都之锁钥(清代新宁县分六都:德行都、文章都、平康都、峒都、海宴都、潮居都)。炮台基置于潭江上通往开平、新宁、恩平三县的三岔河口,“炮台咀”隔江对面的东河路(属荻海范围)有一“文阁”上面刻有“汲尽西江之水”六个大字,恰与“六都锁钥”遥遥相对。当时的荻海扼水路之要冲,地理位置重要。

荻海开埠以后,先是四乡谷物集散地,后出现一些较大的猪栏、时果栏、咸鱼栏、成为台、开、恩等县农副产品的重要中转站。建国前,商业旺盛,有几大行业之称。如长安路称米行街,东堤路称时果栏街,南隆街和紫来街称咸鱼街,风采路称猪栏街和打石塘,太平路、中和路为商业中心地,以苏杭布匹、华洋杂货、油塘海味、金铺银号等行业为最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荻海埠的交通也很便利,轮渡通航各地。东边渡头的“新同记渡”和炮台咀停泊的“金海”、“银河”两艘客轮直通澳门,陆路有台荻、荻潮沙、东滘龙3条公路,通往台山,开平各地。

20世纪80年代初的荻海埠中和路.jpg

20世纪80年代初的荻海埠中和路

荻海埠中和路今貌.jpg

荻海埠中和路今貌

微信图片_20201111094714.png

荻海埠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