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近日,《开平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全面谋划了新时期开平文化改革发展新蓝图。“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实施文化发展改革六大工程,包括“理论武装工程”“舆论引导工程”“文明提质工程”“文化繁荣工程”“产业发展工程”“交流传播工程”,每个工程配套提出若干个重点项目,确保实施路径有效可行。
《规划》指出,到2025年,开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将实现大发展,理论武装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艺精品创作活跃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一步传承弘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海外传播能力有效提升。
彭权威 摄
【理论武装工程】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理论武装工程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导全社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规划》提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完善“大学习”工作机制,坚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等制度,打造“‘开学’大课堂”学习品牌,每年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不少于10次。组织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辅导读本以及分领域学习纲要的阐释学习。持续推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工作。完善建立“五学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取得新成效。
“开学”大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方面,建立健全“六宣联动”理论传播格局。持续办好理论专栏,制作融媒体产品,加强新媒体传播。发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红色阵地优势,持续开展“碉楼下的党课”等百姓宣讲活动,培养一批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发挥社科普及基地作用,举办理论研讨活动。 《规划》还明确,建设“学习强国”开平融媒号,发挥党媒政网优势,整合融媒体、党台、党网资源,加强“学习强国”内容建设,每年报送稿件数量不少于300篇。 【舆论引导工程】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舆论引导工程提出,忠诚履行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规划》提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突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闻宣传,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推进新闻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新闻精品生产培育计划,重点指导扶持一批优质新闻项目,建立项目化主导、团队化运作、立体化作战和日常工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做好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在加快媒体深入融合发展方面,按照“一地一端”和“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三大功能定位,把市融媒体中心打造成具备融媒体新闻加工传播、政务公开、舆论引导、民生服务等多功能的新型融媒体机构。不断推进从生产平台、传播渠道到内容生态的全方位融合转型升级。完善“看开平”APP建设,开展“新闻+媒体+政务+服务+商务”等项目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建设好“K视频”工作室,打造“K视频”短视频品牌。实施融媒体中心品牌化战略,培育整体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新闻作品、产品的质量,扩大新闻产品的品质影响,建设人才队伍,推动融媒事业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开平市融媒体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看开平”APP 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健全新闻发布联席会议机制。有效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效度,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效果评估体系。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加强新闻发言人系统性、专业化培训。 【文明提质工程】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品质内涵
文明提质工程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品质内涵,提高全市人民的文明素养、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
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打造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基地,整合运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各类庆祝、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开展“互联网+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行动,创作一批主题鲜明的融媒体作品。
同时,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组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动。持续发展壮大具有侨乡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2023年达到15%、2025年达到17%。健全先进典型关爱礼遇机制,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社会氛围。 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城乡社区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做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发动力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大思政课”,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读引导,定期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开平市红色传承系列活动之“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 《规划》明确,按照“阵地共建、活动共办、队伍共育”原则,扎实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纳入市委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书记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按照“五好五有”标准,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达标建设,选树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打造高水平“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此外,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持续宣传贯彻落实《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落实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确保成功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提质行动,努力扩大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文明餐桌行动和“光盘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开展文明入社区、入校园、入企业系列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培育文明风尚。 未成年人到开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文化繁荣工程】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繁荣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侨乡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规划》提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侨乡人文精神发掘方面,高质量做好红线女指导的粤剧《碉楼》复排并推进巡展演活动,持续举办沙飞摄影周活动。修编完善《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2012-2035年)》,加强对全市华侨建筑的保护、修缮。加强名人故居与华侨建筑保护宣传,充分开发利用历史建筑,打造侨乡文化品牌,提升开平华侨建筑的知名度,形成有侨乡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面,加强历史文化类特色镇建设,按照“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貌、一镇一品牌”要求,结合各镇(街道)保留完好的文化资源,开展“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镇镇有传承”的文化旅游活动,积极推进特色镇文化品牌推介和建设。
开平碉楼与村落 《规划》还提出要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以市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着力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推进“粤书吧”建设,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乡村博物馆、村史馆、非遗工作坊,扶持乡土文艺创作和乡土文艺组团发展,支持举办“村晚”、文化艺术节、诗歌故事会、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在创作侨乡特色文艺精品方面,加强文艺精品组织策划,聚焦侨乡主题进行素材整理挖掘,讲好开平故事。积极争取文化强省、江门文化强市资金,实施文艺精品扶持工程,力争在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产业发展工程】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工程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促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提出,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文旅业态融合发展。加快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赤坎华侨古镇打造成为在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华侨文化文旅新地标、中国侨都华侨文化新载体。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扩充全市总体游径空间结构,按照“做强中部、做美北部、做活南部”定位,以北部“赤坎古镇、塘口碉楼、马冈美食、龙胜休闲、大沙花茶”为全域旅游主要亮点,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游径网络系统,形成城市与乡村、生态与侨文化多源整合、协调推进的侨乡文旅融合发展框架。以侨乡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在严格遵守环保、文物等政策的基础上,保育性开发古建筑、古村落、古驿道。
赤坎华侨古镇 张志旺 摄
同时,推动侨创中心建设,发挥侨资侨智集成发展、集约创新优势,链接海内外人才资源,孵化具有商业价值的本土特色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为创新创业的开平人、开平海外侨胞提供场地和硬件配套。设立政府、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基地,与高校合作,设立产学研基地,引入经济管理、文化创意、茶产业研究等人才智库和合作项目。
发展数字文化新体验方面,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等文化教育设施,以及旅游服务场所、社区、购物中心、城市广场、商业街区等公共场所,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线下场景。
扩大文化消费业态方面,办好各类文化节、民俗节庆活动,鼓励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刺激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发展云直播、云音乐、云演艺、云游戏、云旅游、云会展等交互式沉浸式业态。发挥赤坎华侨古镇文旅龙头作用,积极引进和培育首店经济、美丽经济和时尚产业,打造国际高端新品中国首发地。
【交流传播工程】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侨乡故事
交流传播工程提出,心怀“国之大者”,在国际传播中勇于担当作为,建设用好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侨乡故事。
《规划》提出,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围绕“固根、筑魂、圆梦”建设主线,加强侨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以江门市承办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为契机,全力争取大会固定会址落户赤坎华侨古镇,构筑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家园。整合“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沙飞摄影周”系列活动等对外交流品牌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云交流”等方式讲好开平故事。
“世界的开平”第四届沙飞摄影周的开幕式
此外,创建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积极融合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以泮村灯会、金声狮鼓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流布区域为重点,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协调保护,维护区域内文化生态平衡。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传承性得以永续。
《规划》还明确,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加强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广泛宣介。采取“前店后厂”宣传模式,构建宣传、外事、统战、侨务等单位一体运作,官方机构、群团组织和民间协会协同发力,本地媒体、国内媒体和境外媒体等三大渠道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全方位立体生动反映侨乡开平改革发展经验成果。创新对外传播内容、渠道、方式,提高传播艺术,实现精准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