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开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全域长期抓系统,造形铸魂起作用”的党建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建设,以“治理提效”为乡村振兴“增色赋能”。开平市委荣获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开平代表江门市“出战”省乡村振兴大擂台获“九强奖”。
一、强化队伍建设,壮大乡村治理骨干力量
一是实施“头雁”工程,锻造乡村治理“排头兵”。深化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和分级分档管理,推行“巾帼头雁”导师帮带制,分批选派村党组织书记到南海等先进地区跟班学习,按1:2的比例配足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举办支部书记讲党史讲党课大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推动“头雁”队伍结构优化、能力提升,涌现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胡桂影、省优秀共产党员关沃勤等先进典型。
二是实施“根须工程”,激活乡村治理“微细胞”。推动村民小组成立党组织,实现村小组党组织100%覆盖。加大在村民小组长队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提高村民小组长党员比例。全面推行村民小组长绩效考核机制,调动村民小组长干事创业积极性。
三是实施“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工程,培育乡村治理“先锋队”。加大在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发展党员的力度,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深化“双培双带”“两带一包”工作机制,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评选“党员家庭示范户”,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带动群众投身乡村治理。
四是坚持“能人”带动,打造乡村治理“生力军”。建设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工作室,培养扶持了谢沃根、李继津等一批“能人”,依托“能人”吸引资金、人才、项目流入乡村,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成功打造塘口空间、凤仪里等乡村文旅示范项目,实现人才助力乡村治理、带动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示范带动,打造乡村治理“五大样板”
以全域党建地图3.0版为“作战图”,重点打造五种乡村发展示范标杆,推动全市乡村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目标、超有方向,以点带面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效能。
一是打造红色示范村。深挖村落红色资源,出版《天露山下映山红》,以周文雍成长地百合镇茅冈村为辐射点,推动茅冈村成为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发展“红色+旅游”乡村业态,串联形成红色教育精品路线,11条行政村获评江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是打造世遗示范村。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选取塘口镇强亚村自力村小组、赤坎镇芦阳村三门里村小组、百合镇马降龙村等区位条件好、碉楼资源丰富的村落,打造成世遗示范村,由党组织、党员带动乡贤、村民积极参与村落改造、社区重构,推动文化遗产保育和乡村振兴。强亚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自力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美丽乡村。
三是打造生态示范村。依托丰富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在大沙镇实施“双培双带,茶乡先锋”党建工程,由党员企业家带领村民规模化种植茶叶,实现年产值超2000万元。大塘面村成立村民市集股份制合作社,通过镇村党组织联动、专业公司运营、村民入股的形式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村民月收入最高达7000元,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四是打造华侨示范村。积极构建党委领导下的“统战+”协同联动体系,动员侨贤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发挥赤坎华侨古镇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引进华侨文化旅游项目,打造21条江门市红色美丽侨村。赤坎华侨古镇项目相关案例入选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首批10个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五是打造优品示范村。县镇村三级党组织联动发力,以区域内企业为主体,依托行政区优质产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品牌“开平优品”,全国首个镇域行政区品牌“马冈优品”以及“大沙优品”“塘口优品”“蚬冈优品”“金鸡优品”“赤水优品”等六个镇级行政区品牌,并成立行政区品牌产业集群党委,推动企业抱团发展,点燃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
三、强化组织引领,筑牢乡村治理战斗堡垒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持续加强网格党组织建设,科学划分智慧网格,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全面落实村级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制度,在行政村全面落实重大事项“四议一审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在15个村民小组试点推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组议事决策机制。
二是精准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以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社会治安“四张问题清单”工作法,精准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后进”变“先进”。其中,三埠街道簕冲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三埠港搬迁项目征地任务,获评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是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十大举措”。聚焦“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十大举措”。在实施“根须工程”“头雁”工程的基础上,成立强镇(村)富民公司,盘活乡村资源;开展“村村共建”“村企共建”充分发挥农村、企业优势,实现先进带后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开展“我到企业当‘高管’”“我到农村任乡村振兴专员”活动,建立农村“党建指导团”,通过党员干部“沉下去” ,推动乡村治理“强起来”;实施“党建喇叭村村响”工程,建好用好党建品牌库,大力推广“彩虹工作法”“闻鸡起舞青年学堂”“交朋友”行动等党建品牌。
四、强化聚侨赋能,凝聚乡村治理强大合力
一是凝聚侨心强治理。建立“侨网格”,在每个网格安排1名兼职侨务联络员。积极搭建“侨胞之家”等沟通侨情平台,率先在“侨胞之家”建立党组织,推动“侨胞之家”建立党组织全覆盖,引领侨心向党。塘口镇以百年侨刊《潭溪月刊》《古宅月刊》为桥梁,建设“侨胞之家”、涉侨诉调服务驿站;水口镇将沙冈侨联中心高标准打造成“侨胞之家”,获评全国优秀“侨胞之家”。
二是发挥侨力促振兴。密切党组织和侨组织的共建联系,向海外侨胞发出倡议书,动员侨贤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探索党组织牵头、专业团队运营、村民乡贤参与的侨房托管、保护、活化新路径,把侨胞托管的谢创故居打造成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蚬冈镇海外侨胞捐款200多万元,捐出9幢碉楼、21间洋庐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32件,支持红色“侨心馆”项目建设。
三是汇聚侨智谋发展。选取176名乡贤侨眷担任兼职网格员,参与到村务议事协商、民生服务保障等工作中来。以仓东文化遗产教育基地为主体,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农村社区活力重构,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获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佳案例。总结推广“鱼菜共生”项目成功经验,依托赤坎华侨古镇、塘口镇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华侨华人到开平就业创业,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红色示范村百合镇茅冈村

世遗示范村塘口镇自力村

生态示范村大沙镇黎雄大塘面村

华侨示范村蚬冈镇东和村

优品示范村马冈镇红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