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全省唯一!
10月29日上午
在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主会场上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了
“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江门开平市塘口墟
从全国169个推荐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
本次大会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颁奖词对塘口墟给予高度评价:“广东省江门开平市塘口墟探索‘文化赋能—人才回流—空间融合—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从仅有9户人家的‘空心村’发展成为聚集2000多人的创客社区,形成了‘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共生共荣的文明乡风新生态。”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积极构建“11234”文明乡风建设体系,相继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岭南文明乡风“十大行动”、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等,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全面跃升。江门开平塘口正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开展“十大行动”的试点之一。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的指导与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以文明乡风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挂点共建优势,巧妙地将“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凝聚成发展共同体,搭建聚才平台、整合空间资源、挖掘文化内核,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
从全省唯一到全国典范
从一个仅有9户人家的“空心村”
到聚集2000多人的青年创客社区
——开平塘口墟做对了什么?
聚焦多元主体
构建共生共荣新格局
清晨的阳光掠过斑驳碉楼,照进塘口旧墟。咖啡香与书香,正从由旧粮仓改造的艺术空间里飘出——这个曾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村”,如今已是青年扎根、游客流连的活力热土。见证这一巨变的青年创客方锦豪感慨:“刚回来时村里静得只剩狗叫,现在咖啡馆、书店、市集、音乐会都有了,很多年轻人说这儿比城里更有活力!”
塘口作为著名侨乡,曾面临人口外流、产业空心等共性难题。最多时,整条村仅剩9户人家常住。如何留住人、吸引人、激活人,成为振兴之路上的首要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遵循这一指引,江门市委宣传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四类人群”工作法——精准识别并服务原乡人(原住民)、归乡人(回流青壮年)、新乡人(产业聚集者)、旅乡人(外来创业者)。原乡人借助手工艺、餐饮服务实现“不离乡”就业;归乡人带着经验与热情,投身乡村建设与民宿经营;新乡人改造碉楼老屋,引入文创与餐饮新业态;旅乡人则带来创意与流动活力。“四类人群”因业而联、因需而聚在功能上互补,情感上共鸣,逐步形成共生共荣的“社会联结体”。

塘口青年们通过交流活动聚在一起,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通过精准施策,激活每一类主体的创造活力:支持新乡人改造骑楼老屋,发展文创与餐饮;引导归乡人参与乡村建设与民宿经营;带动原乡人通过手工艺与在地服务实现增收。如今,塘口已吸引超过2000名青年返乡或前来创业就业,催生初创企业37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名。昔日的“空心村”,正重现“商旅云集、青年归来”的繁荣景象。
搭建聚才平台
激活文化赋能新引擎
2025年5月,塘口“IE公社”一声“不管I人E人,来了就是一家人”的召唤,迅速吸引了78位“新村民”前来安家。建筑设计师在田里种下家乡菜,咖啡师创意推出腐乳拿铁……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就此开启。

“IE公社”吸引众多“新乡人”扎根塘口创业。

塘口在地创生圩度生活节。
在“IE公社”的共享办公空间里,网络文学创作者林女士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里既有碉楼稻田的乡愁,又有高速网络和人才公寓,是我理想的创作沃土。”像她这样的程序员、设计师等“数字游民”在此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也构成了塘口“文化+双创”吸引人才的独特风景。
近年来,江门市创新推出《塘口“IE公社”建设计划》,系统打造乡村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网络影视“梦工厂”等平台,并配套推出“100元入住人才公寓”、30%投资额补贴等实实在在的政策,面向全球招募“无界创客”。与此同时,塘口还依托五邑大学等高校资源开展非遗技艺培训,让200余名本地村民成功转型为民宿管家、研学导师,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新模式。
平台聚才、文化兴才的效应正在持续释放。如今的塘口,已经形成了“文化滋养人才、人才驱动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先锋书店、无名营造社等知名文化IP相继落户;连续举办五年的“七夕等墟”活动,累计吸引30万人次参与;碉楼灯光秀、乡村音乐会等已成为备受追捧的文旅新IP。
2024年,塘口镇举办一系列文旅活动,累计吸引游客1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超2000万元。这份活力,在夜幕下的塘口旧墟广场感受尤为真切。2025年上半年,塘口镇民宿(酒店)接待游客累计超10万人次,营业额超2500万元——文化赋能,真正成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
整合空间资源
打造文明实践新场景
傍晚时分,塘口墟渐渐亮起温暖的灯火。旧骑楼下飘散着咖啡香,青创基地里创客们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而不远处的文明实践广场上,已有市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以前以为文明实践是‘虚功’,现在看是吸引人流、激活消费的实招。”塘口空间主理人李继津站在改造一旧的粮仓前,道出了这番真切体会。这种变化的核心,在于空间资源与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塘口镇创新推行“空间换流量、服务换口碑”的发展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公共空间、商业场所与文化设施有机串联,构建起覆盖整个墟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墟街”。沿街商家纷纷打开大门,将书店、咖啡屋等空间共享出来,为游客和居民提供免费休憩与办公服务,逐步形成了“公益带动商业、商业反哺公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精心打造“文明Yeah(夜)集”这一主IP,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侨BA”、古风市集等特色活动,让文明实践变得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

塘口墟举办元旦文明Yeah(夜)集。
空间重构不仅重塑了乡村风貌,更重构了社群关系。塘口通过建筑风貌保护委员会让居民共商改造事宜,避免“建设性破坏”;利用废置物业改造网红建筑3A级旅游厕所、塘口青创基地;建成碧道6.9公里,串联碉楼群与文旅资源。
如今的塘口,既保留了碉楼稻田的乡愁韵味,又拥有了智慧便捷的现代服务,成为大湾区青年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和创业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