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开平市依托“世遗”“侨乡”的独特资源,以“园区思维”系统谋划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从“局部美”向“全域美”、“环境优”向“产业兴”深刻转变,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平样本”。
今年10月16日至17日,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题会在开平召开。这一重磅会议的落地,无疑是对开平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的高度认可。会议现场发布了109个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招商项目,意向资金需求达359亿元,展现了广东以农文旅融合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坚定决心。
为什么是开平?答案藏在数字里。截至目前,开平全市典型村培育创建总数已达104个,培育创建率为47.49%,几乎覆盖全市一半村庄。2024年,开平全市共接待游客1015.57万人次,同比增长20.08%,旅游收入60.96亿元,同比增长25.36%。
更令人瞩目的是,2024年,开平市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四镇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25.22%,有效实现了联农带农。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让开平成为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开平市创新运用“园区思维”,在“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统领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和赤坎华侨古镇所在的塘口、赤坎、百合、蚬冈四镇整合为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编制发展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集聚。
产业园采用 “管委会+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管委会统筹县镇村三级资源,整体规划、统一开发;开发公司则统筹镇属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力量,负责市场化运作。从规划编制到风貌管控,从土地收储到配套建设,全链条打通。
在平台打造方面,开平成立市属国企侨城集团公司,并成功获评AA+信用等级;通过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政策性金融工具、“补改投”资金、银行融资等方式,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这一做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世遗风韵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已成功承办“链接世界,编织未来”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活动月、2025“设计激活世遗”开平市精品民宿揭榜挂帅设计大赛等大型活动,推动梦回开平·侨海华韵(开平不夜城)、菜集农贸·赤坎镇邻里中心、侨小馆酒店、懒猫名宿、鹰村营地、风与竹咖啡民宿、鹿鸣酒店等一批优质农文旅项目开放运营。
开平市运用产业集群理念,着力构建 “5+3+N”农文旅产业体系:重点壮大现代农业、景区游览、民宿酒店、餐饮美食、文化创意5大主导产业,培育影视、演艺、会展3大新兴产业,延伸文旅+农业、文旅+教育、文旅+体育、文旅+新经济等N个农文旅融合产业。
与此同时,创新成立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大联盟,汇聚现代农业、乡建、住宿、餐饮、文创、演艺等企业、联盟、商协会等,营造资源共享、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多主体、多业态生态圈系统,实现共建、共享、共生、共治、共荣。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活动月及暑假期间,联盟成员单位共推出16项文旅促消费活动,涵盖景区联票、酒店民宿、露营体验、农产美食、非遗文创五大类消费场景,全力擦亮开平文旅品牌。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存续农文旅市场主体共13654家,其中今年新增农文旅市场主体1659家,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品牌建设方面,开平以农为本,充分发挥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势,依托马冈鹅、禽蛋、茶叶、丝苗米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开平优品”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构建了“1+8”品牌矩阵,以品牌的市场张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土特产”书写“大文章”。
项目建设引领,锻造融合发展强引擎
开平着重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作用,激活5A世遗碉楼景区和赤坎华侨古镇“双引擎”,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其中,赤坎华侨古镇的实践尤为亮眼。
围绕打造全国首个沉浸式华侨旅游度假区,赤坎华侨古镇高标准构建“吃、住、看、品、玩、演”全业态体系,引入商业服务项目220个。除此之外,景区还打造了“4+2+2+N”演艺矩阵,不仅让《归途》《火秀》《红色婚礼》《摩登时代》等四大剧场持续保持热度,还通过《直上云霄》《水之舞》《启航》等新剧的陆续登场,不断丰富游客体验。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今年1-9月,赤坎华侨古镇共接待游客近27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8%。
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在市属国企侨城集团接手运营后也展现出新的活力。运营团队通过系统性升级,不仅引入新业态、打造新项目,更创新打造“空中观碉楼”热气球体验,同时推出世遗咖啡漫旅主题公交接驳,推动票务服务数字化升级。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开平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形成了青年创客、高校智库、乡村工匠等多层次人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
在塘口镇,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乡村振兴变革正在上演。从海外归来的博士到城市白领,一批批优秀青年正回归乡土,用创新理念活化侨乡文化、用数字思维赋能乡村发展,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这片世界文化遗产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今,塘口墟已吸引超2000名青年返乡或创业,催生初创企业37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余名,重现“商旅云集、青年归来”的繁荣景象。
校地合作也为开平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智力和创新活力。今年6月,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2025年度农文旅教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开平举行。活动期间,开平市与广东省“双百行动”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等多方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校政企三方联动,助力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
开平市还高度重视本土乡村工匠和文化旅游能人的培育工作。通过全省首创成立“乡村工匠”联盟,积极探索“乡村工匠+”模式,涌现出一批以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谢沃根为代表的乡村发展“领头雁”,在促进文旅融合、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从园区模式的创新突破到产业体系的系统构建,从重大项目的落地见效到人才活力的持续迸发,开平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已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示范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平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进一步优化园区运营机制、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项目带动效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平经验”,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续写侨乡开平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