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关注我们:
    • 搜索
  • 繁体版   |  无障碍  |  关怀版  |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开平市政府网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一帘故梦 十载情深<br>李日明新作《开平碉楼文化探源》问世
撰写时间:2014-07-25
来源: 140860
打印
【字体:

相关附件: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
 版权所有:开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编号: 粤ICP备05079694号  网站标识码:4407830003  粤公网安备; 44078302000116
开平市政府网公众号
政务服务
政务互动
一帘故梦 十载情深<br>李日明新作《开平碉楼文化探源》问世
撰写时间:2014-07-25
来源: 140860

相关附件:

 
李日明先生向市文联名誉会长谭思哲(左)、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文南(中)赠送新作
 
  一部反映我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新作《开平碉楼文化探源》于近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7月25日下午,市文联、市文化促进会为新书举办了首发式。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开平市文艺界艺术家代表到场祝贺。
 
  《开平碉楼文化探源》为一套丛书,包括《碉楼与土匪》、《碉楼往事》、《楼名与对联》三辑。共50多万字,1200多张图片。由原申遗办副主任、市文联主席李日明花十多年时间,收集采写整理编撰而成。
 
  其中《碉楼与土匪》是第一部反映五邑侨乡土匪的专著。作者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出发,着眼于清末民初那个内忧外患和“粤省盗风,甲于他省”的特殊环境下的侨乡开平,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件,反映了侨乡土匪的形成、分布、劫掳手段,百姓饱受其害,进而联合官兵建楼防匪的百年史实,深刻阐明碉楼与土匪的关系。是一部难得的资料性和观赏性较强的地方历史专著。
 
  《碉楼往事》是作者十年来深入作田野调查,再找查资料佐证后而写成的实录文章。作者重实物、重真迹、重真言。力图通过幸存的文物残迹和档案记录、碉楼后人的口碑资料,来还原建楼主当时的思想情感,揭示这处世界遗产的真正内涵。
 
  《楼名与对联》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遗产文化专著。是作者与摄影人苏云峰多年艰苦劳动的结晶。该书从现存的墨迹文化出发,将1800多座碉楼楼名和400多副幸存对联进行归类比较,来探讨碉楼的建造者们当时的思想文化。同时,将现存的楼名对联,全部摄影,收录其中,立此存照,以正史册。
相信,《开平碉楼文化探源》的出版,对侨乡文化的研究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遗产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她存在的价值。
 
 
 
 
 
【作者简介】
 
  李日明,1953年出生于开平市。曾任开平市文联主席、碉楼办副主任,目前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开平市潭江诗社社长。近年,由他作词的原创音乐《闯金山》、《根连家国》分别获得2013年和2014年广东省和江门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开平碉楼文化探源》丛书三卷,是他近十年不懈探索努力的结晶。
 
 
【答记者问】
 
  记者:李先生,您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创作的碉楼丛书《开平碉楼文化探源》最近面世了,可喜可贺。是什么原因激励你写出了这三本那么有深度的书来呢?
 
  李:我是开平人,我对碉楼文化有着一份特别的情结。记得我在开平读初中的时候,我曾和本村高中的同学彬哥,到他的亲戚楼冈的一座碉楼里煮饭吃,时间达一年之久。那时,我见到了那么漂亮的碉楼却无人居住就觉得可惜,对它的主人弃楼不归更感到不解和遗憾。
 
  2002年,碉楼申遗的号角在开平吹响。不久,我被抽调参与组织“开平碉楼国际研讨会”,有幸和清华、北大、华工等院校的教授专家们讨论碉楼的事情。2003年,我更在清华大学何绿萍、张复合教授的指导下,分别写成了论文《完善机制,加强管理,是实现开平碉楼文物价值的基础》和《开平碉楼楼名及楹联文化初探》,在《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第四期发表。也正因为自己对碉楼文化的兴趣,才最后选择从市委组织部调到文联,全身心投入“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工作。有兴趣才有劲头,有感情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这也是我的创作体会。
 
 
  记者:这套书共三本,50多万字,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上1000张文史图片,看得出你是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你是怎样走过来的?
 
  李:我非学者,对文物研究,一无任务,二无时间,三无经费,有的只是对故乡文物的感情和工作的不懈精神。
 
  至于任务。开始是根据兴趣自己定的楼名和对联。后来,在申遗工作中,老觉得开平碉楼和土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更屡次听到别处专家问起开平土匪的事,尴尬之余,便觉得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于是又开始收集土匪资料。至于《碉楼往事》,则是从碉楼里找活材料时,日积月累的记录整理的散篇,算是个副产品吧。
 
  至于时间,我认为,由于文物离我们的时间太长,知情人绝大多数已离开人世;又由于政治原因,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存留太少,因此,编写时间不可能过急。在无限制的时间里,我沉迷于故纸堆里找资料、摄影、抄录、整理、对接,形成观点,联结成篇,然后打字、校对、排版、印刷。于是,就这样出现了“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至于经费,因我是业余的,没有半分钱的起步资金。为找资料,我跑遍五邑包括新兴、高明六县市的档案馆和图书馆,在别人的监视下抄录资料。个别市还规定,查一本档案和复印一张资料要交1元钱,我当然不会赖账。在开平,为方便走村串巷,我多会用摩托车,所以,有碉楼的村落我几乎最少去过一次。误餐时大多数都会自己或和摄影者苏云峰吃在乡村的小食店里。到后来,工作有些眉目了,才得到了单位和朋友的支持,把四部作品中的前三部印刷出版。
 
 
  记者:李先生,书已印出来了,您写这三部书希望能达到什么目的,你认为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李:作为一个开平人,我写书的目的,一是希望能为我的碉楼情结释怀,二是希望能为我们的世界遗产多出一分力。三是希望借助我这个本地人的有利条件,为更多的后来研究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资料方面的帮助。
 
 
  记者:《碉楼与土匪》是我目前看到的唯一一部反映这一题材的专著。您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收集、撰写这部作品,您感觉它的价值在哪里?
 
  李:民国以来,研究广东土匪的专著不少,但涉及侨乡开平土匪的研究文章几乎是空白。《碉楼与土匪》它的价值:一是填补了这个空白;二是资料的丰富性。它在现存资料严重不足情况下,不惜深入四邑各县市,甚至从民间收集资料加以佐证,这些资料都很散、很残了,我把它抄录、归类、成书,当然使来者少走许多弯路,在劳务上也有价值吧。三是以历史为根据,比较深刻地论证了土匪与碉楼的关系,勇于为这个世遗地文化亮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为学术参考价值吧。
 
 
  记者:毫无疑问,我们说起碉楼文化,不仅包括了它的建筑艺术,同时也包括了它的历史和文艺价值。您在研究碉楼楼名或碉楼楹联的过程中,是否对其文化和艺术上的特色或艺术价值有过探究?您如何评价这些楹联的艺术价值?
 
  李:墨迹是时代的语言,我们不仅通过现存的楼名和对联,去了解过去侨乡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它的取名、拟联及书法艺术,去认识当时侨乡人的文化取向和艺术修养。从现存的墨迹看,碉楼的墨迹文化的价值还是满高的。其一,它保存有民国时期一些著名书法家如康有为、宋教仁、胡汉民、谭延闿、吴道镕、铁翁等墨迹;其二,也保留了不少开平本地书法家如关纪云、关载和、周燕五等的墨迹;其三,保存了一些著名诗人、对联家如司徒枚等优秀对联作品。还有民间灰雕的价值等等。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文艺方面是一位多面手,对于如何通过文艺的形式来推广、普及碉楼文化,您有些什么样的想法?
 
  李:侨乡是一座文化富矿,她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的课题。我们不应仅仅重视它的外观,更应重视它的内涵。你可选择一个类型、一座楼、一个部件,一个地方、一个村子、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个人,或书法、壁画、雕塑等等进行研究。如果你把材料收集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它的价值,深入做探讨,就会出成果。碉楼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有更多人去挖掘研究,只有这样,才会让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得到释放和体现。
 
  记者:李先生,您认为您的作品质量如何?
 
  李:至于质量,我自己没想过。但近日陆续收到了申遗首席专家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博士、该校中文系凤群教授、历史系梅伟强教授等的来电,均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张博士还订了一批书,为学生学术研究之用;不少读者也打来电话,对丛书作了肯定;一些朋友,写了一批诗词给我打气和鼓励;纽约、三藩市的一些亲朋好友还集款要求买书。这也算是质量带给我的一点安慰吧。
 
 
  记者:您今后有什么打算,还继续搞研究吗?
 
  李:还有不少感兴趣的课题,但考虑到出书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资金成本太高。先休息,看情况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