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附件: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当时的地理、社会环境及华侨众多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朝时,今开平属地因匪患频生,洪灾多发,当地民众纷纷兴建碉楼以求自保。作为著名侨乡,华侨为守护家园,大力推动了碉楼建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碉楼建设迎来高峰,碉楼成为开平村落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防匪、防洪、居住、办学等多种功能,尤以防卫和居住功能最为重要。其中,铭石楼是开平碉楼居楼的杰出代表之一。
2025年 正值“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18周年 借着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的举办契机 开平塘口自力村标志性碉楼 铭石楼的后人谭上香 特意带着侄子谭杨臻一同回到家乡 向世人娓娓道来 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碉楼记忆 以及对时代的深切期许 谭上香是铭石楼楼主方润文的重外孙女,如今已过花甲之年。回望18年前,她与母亲方瑶珠、姨母方瑶珍一同回到开平,当首次站在铭石楼前的那一刻,万千思绪在心头涌现。 铭石楼后人谭上香:“‘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是十八年前的往事。母亲提议回一趟乡下,我因从未踏足过那里,便随她一同前往。母亲说,她在乡下有一栋五层的房子。雨季时,洪水会漫进屋内,她曾拆下床板当作小船,在水中划来划去,被外婆发现后训斥了一番。在回来之前,我并未留意碉楼究竟是何种建筑,抵达后初见其貌,便不由得惊叹不已。” 铭石楼始建于1925年,楼高5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作为村落里最精致华美的碉楼,它因曾是电影《让子弹飞》中 “黄四郎宅” 的取景地而广为人知。这座建筑的细节处处彰显匠心,碉楼外观高大华丽,宽敞的柱廊由10根爱奥尼式柱子和罗马拱券构成,最引人注目的是顶部那座中西合璧的小亭以爱奥尼立柱为基,覆着中式琉璃顶盖,成为访客争相留影的标志性 “打卡点”。 铭石楼的主人方润文是一位心怀故土的爱国华侨。早年他远赴美国打拼,从经营餐馆起步,后经营“奇昌隆”商行发家致富。功成名就后,他不忘桑梓,回乡在自力村建起了这座碉楼。1948年,方润文在美国逝世,子女遵照他 “落叶归根” 的遗愿,雇船将其遗体运回自力村安葬,让这位游子最终魂归故土。 谭上香第一次回乡,便发现碉楼顶层别具特色——那里设有“燕子窝”。“燕子窝”是碉楼顶部突出的半圆形或圆形防御结构,通常设有射击孔。那时候自力村大多是妇孺,男性都去海外打拼了。土匪知道家里没男丁,就会组织人马围剿村民。但留守的女性很聪明,有的还会开枪,她们就通过 “燕子窝”,用枪和石头打击企图入侵的土匪。碉楼的铁窗亦非寻常之物,不管用多大的锤子去撞打,都打不坏,甚至连凹陷都不会有。唯一的问题是长期风吹雨打,铁窗生锈后侵蚀外墙,导致外墙开裂。 谭上香说,母亲与族人一直盼望将铭石楼交由政府托管,以获得更妥善的保护。当初她们返村时,铭石楼外墙全毁了,建筑主体也有裂缝,尤其是天台经风吹雨打后裂痕深得厉害。政府接管后,开平市逐步对铭石楼进行修复,外墙得以复原。后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业也逐步发展起来,门票收入也保障铭石楼日常维护和活化。 经过政府的精心维护,铭石楼风华依旧,还吸引了不少人来参观、拍戏。有时候看到影视剧里的场景,哪怕没标注是哪栋碉楼,谭上香一眼就能认出来:“咦?又是我家!” △电影《让子弹飞》片段 谭上香觉得,年轻一代尤其应该去了解和认识碉楼,既要知道先辈们有多勤劳,也要弄明白碉楼建筑材料的由来。这可不仅仅是华侨们在海外努力打拼、赚到钱后回来建设碉楼这么简单。 铭石楼后人、方瑶珠孙子谭杨臻:“自2006年起,我每年都会回到开平,每年都会回来看看铭石楼。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棵凤凰树。每次归来,奶奶方瑶珠总会向我提起它——这棵树的枝条一直延伸到她的房间窗口,她伸手便能触碰到。为什么对这棵树这么深刻呢?因为奶奶说这棵树被碉楼压歪了,现在越来越歪了,已经要用架子固定住了。” 小时候,谭杨臻只有假期才能回开平,那时候是坐私家车从虎门方向回来,路上要花四到五个小时。但他的心情是非常雀跃的,小孩子觉得去玩就很开心了。自从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开通后,交通变得更加方便。就像他这次坐车回来,速度快得超乎想象——以前最快也要三到四小时,现在从香港回来只要两个半小时,确实便捷了不少。 谭杨臻表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碉楼的后代与传承者,他们始终认为,华侨文化不能在自己这一代无疾而终,一定要去保护和发扬光大这种文化,因为这是他们作为碉楼后人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