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沃野,火蒜种植忙。在开平的广袤田野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火蒜播种正悄然展开。水口镇金山村、向阳村的蒜农们抢抓秋冬之际的关键窗口期,将一瓣瓣饱满洁白的蒜粒植入沃土,为来年丰收埋下希望的种子。

田间地头,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干部与志愿者正躬身劳作,按照“蒜尖向上、蒜蒂向下”的要领,与农户并肩将蒜种插入土中。他们脚下的土地透气性好、疏松性佳,光照水源充足,正是孕育蒜味浓郁、胶质丰富的金山火蒜的绝佳环境。
百年工艺,侨乡记忆
在开平,金山火蒜不只是一味调味品,更是一部写满华侨记忆的“活档案”。这种蒜衣绛红、肉质瓷白的火蒜,其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清代。最初,人们偶然发现经烟火熏烤的蒜头不仅风味独特,更耐储存,于是逐步形成了以稻草熏烘为核心的加工工艺。

在向阳村一处熏得黢黑的火蒜工厂里,年过六旬的张子超仍在守护这门传统手艺。“全开平除了我之外,找不到第二个连续干了40多年的蒜工了。”从初中毕业当学徒,到如今与女婿张健志共同经营蒜厂,张子超的四十年光阴,都刻在了门框那些黢黑的痕迹里。
匠心独运,熏制有道
金山火蒜的熏烘工艺极其讲究。“熏烘火蒜大概需要15天时间。”张健志介绍道,“熏房分上下两层,下层点燃禾秆草,上方铺湿谷壳防止明火。每天熏两次,每次两小时,连续熏15天。”
这种匠心独具的烟熏工艺,造就了金山火蒜“蒜衣深褐如炭、肉质甘甜胶润,辛辣中裹挟着草木焦香”的独特风味。未经熏烘的蒜头易发芽、招虫,而经过熏制的火蒜保存时间大大延长。正是这种特性,让它在19世纪末成为下南洋、闯金山的开平华侨行囊中不可或缺的“护身符”。

科技赋能,产业振兴
如今,金山火蒜的种植也迎来了现代化变革。近年来,水口镇积极探索“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辖区有实力、有意向种植金山火蒜的企业和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原材料、市场支持。

在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试种场地,蜿蜒的灌溉管道沿田埂伸展,为金山火蒜种植提供稳定水源。“火蒜喜湿润、怕干旱、怕渍水,点蒜盖草后要立刻浇水。”负责人介绍,现代化灌溉管道不仅让蒜种第一时间“喝上水”,更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助力实现节本节水增产。

从“凭经验”到“靠科学”,从“零散种”到“规模种”,金山火蒜产业正朝着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在金山村,本地金山火蒜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受邀作为“土专家”,实地讲解蒜种筛选标准、种植技巧规范、浇水施肥时机等关键技术要点,市农科所专家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合力推动金山火蒜产业高质量发展。
侨乡之味,文化传承
对于海外华侨而言,金山火蒜的杀菌功效曾是抵御疾病的良药,而那口熟悉的辛辣滋味,更是思乡时最直抵人心的慰藉。直到今天,许多华侨回乡仍会特意购买金山火蒜。
这种味道也深深镌刻进侨乡菜谱。开平家宴中经典的“金山火蒜焖掌翼”,将火蒜的香气与掌翼的鲜嫩完美融合,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现在种下去,明年惊蛰、春分前后就能收获了!”蒜农张文波的笑语中满是期待。这个秋天,田头种下的是新一年的期盼,更是一代代开平人对家乡味道的共同回忆。


今年,乘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的东风,这些让撒贝宁吃后“直冲天灵盖”的金山火蒜,声名正越传越远,向世人讲述着侨乡匠人用烟火气守护文化根脉的动人故事。而这缕穿越百年的烟火,仍伴随着蒜香,在开平的土地上袅袅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