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落实到行动中,走出一条科学治贫、有效脱贫的路子,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市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上级政策,四措并举助推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凝聚合力攻坚克难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逐步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将脱贫攻坚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优先保障,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2016年初建档立卡贫困户897户3221人(两轮动态调整后为869户3054人),17条重点帮扶老区村,经过三年努力,我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减少85%以上,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6-2018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817.33万元(含江门补助),重点实施“11+3+3”精准扶贫措施。截至2018年底,除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经费按实际在编村(社区)“两委”干部职数发放外,其余扶贫资金累计拨付率达100%。
二、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凝聚支持脱贫攻坚的工作合力,健全扶贫工作协调机制,厘清分工,压实责任。一是落实脱贫攻坚有效措施,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通过《关于健全财政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关于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扶贫和一事一议专项资金问题整改的意见》、《关于举办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视频动员布置会暨培训班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并纠正我市在减贫之路上的不足。二是科学判断扶贫道路上的形势变化,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减贫的根本途径,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激发内生动力,因地因时制宜、分类施策,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地方特色扶贫
打造地方特色扶贫,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构建多方联动的扶贫模式。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学习借鉴先进县市减贫经验,实现扶真贫见实效。三是建立严格考核制度,让减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配合市扶贫办不定时对乡镇(街)扶贫工作进行检查。四是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密切跟踪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探索多元化扶贫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在扶贫领域大胆创新、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产业扶贫:沙塘镇的贵妃柑种植扶贫基地、马冈镇的辣木产业扶贫基地、月山镇的养龟产业扶贫基地、蚬冈镇的火龙果种植扶贫基地等;2.就业扶贫:全市各镇(街)共建江门市扶贫车间12个,就业安置基地7个,镇级扶贫工作坊8间,解决有劳动力扶贫对象就业率达87%;3.资产收益扶贫:光伏发电、建设扶贫楼、投资广告牌和厂房出租、入股企业分红收益等;4.奖补扶贫:塘口镇印发《鼓励低收入家庭就业创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积极参与劳动的扶贫对象给予适当奖励;5.其他扶贫: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兜底救助。
扶贫之路任重道远,要想根治“贫困之症”,必需“对症下药”,做到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现阶段,构建“防返贫”保障制度,落实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在因病、因灾、因其他风险可能导致贫困或返贫的资金保障制度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相关附件:
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落实到行动中,走出一条科学治贫、有效脱贫的路子,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市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上级政策,四措并举助推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凝聚合力攻坚克难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逐步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将脱贫攻坚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优先保障,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2016年初建档立卡贫困户897户3221人(两轮动态调整后为869户3054人),17条重点帮扶老区村,经过三年努力,我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减少85%以上,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6-2018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817.33万元(含江门补助),重点实施“11+3+3”精准扶贫措施。截至2018年底,除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经费按实际在编村(社区)“两委”干部职数发放外,其余扶贫资金累计拨付率达100%。
二、完善扶贫政策体系,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凝聚支持脱贫攻坚的工作合力,健全扶贫工作协调机制,厘清分工,压实责任。一是落实脱贫攻坚有效措施,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通过《关于健全财政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关于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扶贫和一事一议专项资金问题整改的意见》、《关于举办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工作视频动员布置会暨培训班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并纠正我市在减贫之路上的不足。二是科学判断扶贫道路上的形势变化,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减贫的根本途径,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激发内生动力,因地因时制宜、分类施策,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地方特色扶贫
打造地方特色扶贫,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构建多方联动的扶贫模式。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学习借鉴先进县市减贫经验,实现扶真贫见实效。三是建立严格考核制度,让减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配合市扶贫办不定时对乡镇(街)扶贫工作进行检查。四是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密切跟踪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探索多元化扶贫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在扶贫领域大胆创新、多元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1.产业扶贫:沙塘镇的贵妃柑种植扶贫基地、马冈镇的辣木产业扶贫基地、月山镇的养龟产业扶贫基地、蚬冈镇的火龙果种植扶贫基地等;2.就业扶贫:全市各镇(街)共建江门市扶贫车间12个,就业安置基地7个,镇级扶贫工作坊8间,解决有劳动力扶贫对象就业率达87%;3.资产收益扶贫:光伏发电、建设扶贫楼、投资广告牌和厂房出租、入股企业分红收益等;4.奖补扶贫:塘口镇印发《鼓励低收入家庭就业创业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积极参与劳动的扶贫对象给予适当奖励;5.其他扶贫: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兜底救助。
扶贫之路任重道远,要想根治“贫困之症”,必需“对症下药”,做到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现阶段,构建“防返贫”保障制度,落实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在因病、因灾、因其他风险可能导致贫困或返贫的资金保障制度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