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关注我们:
    • 搜索
  • 繁体版   |  无障碍  |  关怀版  |  网站支持IPv6
马冈镇官堂村“帝圣阁”古建修缮工程顺利竣工
撰写时间:2019-02-02
来源: 本网
打印
【字体:

1月31日下午,马冈镇官堂古村八音奏响,醒狮舞动,市文物局和镇政府在这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里,为刚刚修缮竣工的帝圣阁”举行简朴而热烈的交接仪式,市文物局梁锦桥股长、马冈镇张诗存镇长、陈光耀副书记及官堂村乡贤、群众参加了仪式。

据了解,帝圣阁历年多次维修,现存建筑建于嘉庆年间,占地面积36平方米,楼高11米,砖木结构,屋顶有鳌鱼葫芦陶塑。建筑与正面北立山顶双主峰(笔架峰)相对,寓意祈求村民平安、文昌高照、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处于荒毁状况,存在局部墙砖块风化、松动;瓦屋面破损、透光、部分掉落,木梁破损;地面大阶砖和木阁楼缺失;灰塑、彩画风化褪色严重;屋面寄生绿色植物等。

外立面修缮前

外立面修缮后

为了配合全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做好文物建筑活化保护利用示范点,推进乡村“三清三拆三整治”2018年市文化、文物部门和马冈镇领导多次到官堂村调研,确定以点带面,保持原有风貌和乡土气息,传承古村落原有特色文化。12月20日,市文物局组织专业古建施工单位进场,遵从保存原形貌、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保存”维修原则。修缮过程中,市文物局、马冈镇、官堂村和施工单位多次商讨、完善修缮方案,坚持文物保护“最小干扰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精益求精,得到村民和乡贤一致好评。

灰塑褪色脱落


 灰塑修缮后

山墙修缮前

   山墙修缮后

风化青砖墙修缮前    


风化青砖墙修缮后

瓦屋面修缮前  


瓦屋面修缮后

原木阁楼缺失    

恢复木阁楼

修缮工程历时40天,今年1月30日顺利竣工,共投入经费13万多元,主要对建筑进行落架重铺瓦面,重做阁楼和楼梯,重铺地面大阶砖;修复灰塑壁画;根据痕迹修复原有“帝圣阁”、“至富宫”建筑匾额等,旧名“文昌阁”以讹传讹数十载终得以正名,使帝圣阁恢复原有面貌和使用功能,并将与村中的元什梁公祠、大口井等古建筑一并申报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此举为全市树立文物建筑活化保护利用示范点,从而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让文物建筑“活”起来,让村民留住乡愁!



相关附件: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
 版权所有:开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编号: 粤ICP备05079694号  网站标识码:4407830003  粤公网安备; 44078302000116
开平市政府网公众号
网站首页
开平风采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务互动
  首页 > 开平市政府网 > 信息公开目录 > 开平市马冈镇
马冈镇官堂村“帝圣阁”古建修缮工程顺利竣工
撰写时间:2019-02-02
来源: 本网

1月31日下午,马冈镇官堂古村八音奏响,醒狮舞动,市文物局和镇政府在这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里,为刚刚修缮竣工的帝圣阁”举行简朴而热烈的交接仪式,市文物局梁锦桥股长、马冈镇张诗存镇长、陈光耀副书记及官堂村乡贤、群众参加了仪式。

据了解,帝圣阁历年多次维修,现存建筑建于嘉庆年间,占地面积36平方米,楼高11米,砖木结构,屋顶有鳌鱼葫芦陶塑。建筑与正面北立山顶双主峰(笔架峰)相对,寓意祈求村民平安、文昌高照、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处于荒毁状况,存在局部墙砖块风化、松动;瓦屋面破损、透光、部分掉落,木梁破损;地面大阶砖和木阁楼缺失;灰塑、彩画风化褪色严重;屋面寄生绿色植物等。

外立面修缮前

外立面修缮后

为了配合全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做好文物建筑活化保护利用示范点,推进乡村“三清三拆三整治”2018年市文化、文物部门和马冈镇领导多次到官堂村调研,确定以点带面,保持原有风貌和乡土气息,传承古村落原有特色文化。12月20日,市文物局组织专业古建施工单位进场,遵从保存原形貌、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保存”维修原则。修缮过程中,市文物局、马冈镇、官堂村和施工单位多次商讨、完善修缮方案,坚持文物保护“最小干扰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精益求精,得到村民和乡贤一致好评。

灰塑褪色脱落


 灰塑修缮后

山墙修缮前

   山墙修缮后

风化青砖墙修缮前    


风化青砖墙修缮后

瓦屋面修缮前  


瓦屋面修缮后

原木阁楼缺失    

恢复木阁楼

修缮工程历时40天,今年1月30日顺利竣工,共投入经费13万多元,主要对建筑进行落架重铺瓦面,重做阁楼和楼梯,重铺地面大阶砖;修复灰塑壁画;根据痕迹修复原有“帝圣阁”、“至富宫”建筑匾额等,旧名“文昌阁”以讹传讹数十载终得以正名,使帝圣阁恢复原有面貌和使用功能,并将与村中的元什梁公祠、大口井等古建筑一并申报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此举为全市树立文物建筑活化保护利用示范点,从而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让文物建筑“活”起来,让村民留住乡愁!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