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关注我们:
    • 搜索
  • 繁体版   |  无障碍  |  关怀版  |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开平市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统计分析
开平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
撰写时间:2012-07-02
来源: 123998
打印
【字体:

相关附件:

 
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 服务申明
 版权所有:开平市人民政府    主办:开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备案编号: 粤ICP备05079694号  网站标识码:4407830003  粤公网安备; 44078302000116
开平市政府网公众号
政务服务
政务互动
开平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
撰写时间:2012-07-02
来源: 123998

相关附件:

      为了解开平市劳动力资源状况,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标准时间:2010年11月1日零时;以下简称“六普”)开平市计算机汇总资料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即劳动力资源进行分析。
      一、我市“六普”人口的概况
      全市常住总人口为699242人,比“五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时点2000年11月1日零时,以下简称“五普”)增加30550人,增长4.57%,年平均增长率为0.45%。总户数为204264户,其中:家庭户197399户,人口数为650458人,占总人口的93.02%,户均人口为3人,比“五普”的4人减少1人;集体户6865户,人口数为48784人,占总人口的6.98%,户均人口为7人,比“五普”的6人增加1人。 
      我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2人,比“五普”增加1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2‰,比“五普”下降3.84个千分点。人口性别比为100.48%,是历次人口普查中首次出现性别比达到100以上的普查年份。
      二、我市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我市处于人口红利期
      从“六普”数据显示,我市处于人口红利期。按照我国的劳动年龄: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的范围标准。我市的劳动适龄人口有466223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6.68%,其中:男性占34.76%,女性占31.91%,分别比“五普”上升7.42、5.41和2.01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开平市二0一0年劳动适龄人口状况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长、短表结合的方式,抽取10%的户登记长表,登记结果是长表共登记人口69033人,其中:16岁及以上人口56597人,经济活动人口是38786 人,劳动参与率68.53%,比“五普”下降3.94个百分点。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37194人,就业人口比65.72%,比“五普”下降3.55个百分点。失业率是4.1%,比“五普”下降0.31个百分点。
      若按抽取10%的户作为样本进行推算,我市2010年人口普查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为376742人,比“五普”增加32348人,增长9.39%,比总人口增幅多4.82个百分点。
      同时,我市的少年儿童人口抚养系数和总抚养系数比“五普”分别下降16.25%和9.35%,而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则上升6.9%。反映出我市继续获取“人口红利”带来得益的同时,成年人抚养的负担相对有所减轻。
      (二)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分布结构优化
      1、就业人口在产业中的分布比例有较大优化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在部门、行业之间的流动异常活跃,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六普”的长表数据资料显示,我市的就业人口共有37194人,占长表填表人数的53.88%,劳动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比例有较大优化。具体构成变动情况如下:

                                       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构成比重变动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显著降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升高。人口产业结构模式从“五普”传统的正金字塔型发展成“六普”的鼓型。按当年价格计算,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结构由2000年的14.61:49.81:35.58发展为2010年的10.00:51.54:38.46。这一现象符合克拉克产业结构变迁理论,即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标志着我市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已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体转向以工业化为主体、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工业化社会。
      2、就业人口在行业中的分布广泛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划分标准,95个行业大类中,我市的就业人口涉及89个行业大类,除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管道运输业、地质勘查业、中国共产党机关、国际组织等6个行业大类无人从事经济活动。我市所涉及的89个行业大类中,就业人口占比最高的前五个行业大类分别是:农业占31.84%、 零售业占9.59%、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占8.51%、金属制品业占8.16%、餐饮业占3.82%。符合我市现时的产业结构发展格局。
      (三)劳动力资源的就业人口比差距拉大
      从 “六普”的长表数据资料显示,我市的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口中,男性就业比例比女性高。具体情况如下:
                                         2010年就业人口比率构成情况

      从上表“六普”的长表数据资料可知,我市就业人口比最高的三个年龄组分别是:40-44岁、35-39岁和30-34岁。就业人口中的性别比达117.32%,高出总人口的性别比16.84个百分点,男性的就业人口比高出女性13.65个百分点,比“五普”高出10.98个百分点的幅度拉大2.67个百分点,但是男、女性的就业比率分别比“五普”下降2.33和5个百分点。
      (四)我市的劳动力资源集中在城区和中心镇
      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从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分析得出:我市的劳动力资源集中在城区及中心镇。我市的三埠街道、长沙街道和水口镇三个地区已占我市劳动力总量53.32%,这三个地区所创造的经济总量约占我市经济总量达八成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开平市各职业人口构成情况表

      (注:表中数据是登记10%的长表户)
      分职业类别来看,三埠街道、长沙街道和水口镇三个地区人口在六个有数据职业类别中除在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类别由月山、马冈和赤水三镇带领外其余五个类别中均是人口最多的地区,具体如下: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共占总体: 73.90%、专业技术人员共占总体:80.62%、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共占总体:87.52%、商业、服务业人员共占总体:75.0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共占总体:72.32%。
      三、我市劳动力资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对我市劳动力资源的数据资料分析得出,我市的劳动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有以下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按国际通用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判别标准衡量,老年型人口的标准大体上是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占7%以上,老少比大于30%,年龄中位数30岁以上。依据上述标准对照,开平市人口结构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老年型人口特征,而且各指标值均比“五普”进一步拉 大。具体见下表:


                         国际通用人口类型划分标准与开平市人口年龄结构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对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个人消费的影响。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消费支出会呈现减少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消费结构。二是在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口老龄化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减少,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使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往往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经济发展。
      (二)存在劳动适龄人口上升与劳动参与率下降不对称现象,是现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阐释
      从“六普”的数据显示,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幅高出总人口增幅13.09个百分点,但我市的人口劳动参与率比“五普”则下降3.94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这个指标衡量的就是劳动力数量与人口之间的相对比率。换言之,劳动参与率越高,投入经济中的劳动力数量相对越多,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如果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它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用工荒现象,而在劳动适龄人口中随着“九0”后等加入劳动力大军中因择业观念、工作待遇的预期与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待遇或生产要求不适应而引致“就业难”的现象,这种剪刀差现象的后果是我市就业人口比下降3.55个百分点,将对我市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三)劳动力素质仍需提升
      我市的劳动力人口与“五普”相比数量增多,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是整体素质仍有待提升。根据“六普”数据显示,我市每10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为4148人,比“五普”大幅上升1.92倍,但跟全省水平8214人相比,还落后49.50个百分点;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五普”的5.90%下降至“六普”的2.42%,但是与全省的1.96%相比,还有0.46个百分点的差距。虽然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但目前企业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则只比“五普”上升1.1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慢。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
      (四)就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大。
      我市的就业人员在区域分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根据“六普”长表数据,我市的就业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人,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别是:三埠街道247人/平方公里、长沙街道114人/平方公里、水口镇74人/平方公里。而非城区和中心镇的的区域人口密度较小,如龙胜镇7人/平方公里、赤水镇6人/平方公里、大沙镇5人/平方公里。我市的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成的行政区域中并创造出近八成的经济总量,显示出我市的集群经济的聚集效应,但从整体发展社会经济的角度考虑,因我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市的就业人口分布也同样出现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不利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
      四、对我市劳动力资源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面对社会老龄化的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及经济水平提升,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和潜力巨大。政府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并给予扶持政策优惠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在发展老龄产业的过程中,应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要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消费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发展和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
      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增长缓慢的情况,可从两方面进行加强工作:一是大力抓好现有就业人群的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发展职工教育,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各单位的积极性,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生产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加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素质。二是加大招才引智和人才培养的力度。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流入,充实我市的人才库,培养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加快促使我市劳动力向高层次、高素质目标转化。
      (三)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平衡地区劳动人口分布
      鉴于我市就业人口分布不平衡,劳动力资源过于集中的状况,要努力通过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来实现地区间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要达到此目标,应该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产业调整步伐,结合各地区实际发展当地的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如:水口镇的水暖卫浴产业、三埠街道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起来后吸引大量劳动力的聚集。以发展经济带动劳动人口的流动,引导劳动力资源在地区间转移,形成各区域的分产业合理人口规模与比例,创造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